- 孙建超;徐培福;肖从真;孙慧中;王翠坤;
通过11片高宽比为1.5、轴压比为0.5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连接形式钢板-混凝土组合墙受剪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及延性性能。试验表明,钢板-混凝土组合墙中型钢、钢板与混凝土可很好地协同工作,而且四周焊接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墙可大幅度提高受剪承载力,而延性与普通配筋墙相当或略高;采用连接板与周边型钢连接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墙,其承载力提高幅度取决于连接板的强度,延性性能较好。基于承载力叠加原理提出的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设计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具有适当的安全度,同时还提出了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受剪截面控制条件的建议公式。
2008年06期 No.294 1-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161 ] |[下载次数:1643 ] - 孙建超;徐培福;肖从真;孙慧中;王翠坤;
通过13片高宽比为1.5、轴压比为0.5的不同形式混凝土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对比了不同形式剪力墙受剪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及延性性能。试验表明:截面两端设置型钢、钢管或核芯柱的混凝土墙及墙内设置型钢或钢筋暗斜撑的混凝土墙,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及延性;增加墙体分布筋配筋率也可提高剪力墙受剪承载力,但配筋率过高时,其延性很差。提出了两端设置型钢及墙内设置暗斜撑的混凝土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设计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比较吻合。还提出了剪力墙受剪截面控制条件的建议公式。
2008年06期 No.294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47 ] |[下载次数:620 ] - 叶列平;程光煜;陆新征;冯鹏;
介绍了结构鲁棒性的概念及提高结构鲁棒性对避免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垮塌的重要意义。分别从抗震结构体系、结构承载力与延性、结构破坏模式以及赘余构件等几方面讨论了提高结构抗震鲁棒性的措施,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
2008年06期 No.294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引用频次:121 ] |[下载次数:1486 ] - 张家华;高承勇;安东亚;
结合高振型动力效应特点及反应谱法基本原理,给出了具有密集振型分布特征的空间结构地震作用修正计算方法。同时,结合具体工程,验证该计算方法的有效性。为方便使用还给出了计算步骤。对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的工程师和结构计算软件的开发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2008年06期 No.294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0 ] - 程浩德;房贞政;
通过对一榀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和一榀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所进行的拟动力抗震性能试验,分析比较了它们的破坏形态、动力反应、滞回曲线、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的各种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应当可以满足抗震要求。
2008年06期 No.294 19-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46 ] - 周芬;尚守平;杜运兴;
通过脉动试验获得土-箱型基础-框架结构(比例1∶2)的自振频率。利用有限元程序Patran建立了四种模型,包括:刚性地基杆系模型、刚性地基实体单元模型、地基A实体单元模型、地基B实体单元模型。利用Nastran程序分五种工况计算了以上四种模型的自振频率,五种工况涵盖了单元类型、网格密度、地基范围、地基刚度、上部结构刚度、结构配筋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时,建模中地基大小取值范围与地基刚度有关,试验模型中梁配筋率对自振频率的影响高于柱配筋率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种类场地土条件下刚性地基杆系模型的一阶自振频率调整系数。
2008年06期 No.294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64 ] - 卢文汀;蔡元奇;朱以文;
针对复杂结构的各阶模态在地震反应中贡献悬殊,提出了基于模态参与因子的模态分析方法,以便于分析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采用反应谱方法时结构反应的分析计算。通过动力特性分析和地震反应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指出连体结构模态耦合复杂,高阶模态参与的反应较大,同时指出,增加连接层数可以使薄弱单体的结构性能得到较好的改善。
2008年06期 No.294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82 ] - 廖翌棋;高政国;姚德康;
利用ANSYS软件,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分析了丰镇火力发电厂采用煤斗悬吊结构与传统的煤斗支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特点。对比分析表明,煤斗悬吊结构对减小火电厂的结构地震反应有显著的效果。
2008年06期 No.294 30-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215 ] - 王丽艳;袁新明;
考虑钢板仓和地基的相互作用和地震时土的非线性,采用有限元程序MARC提供的动力时程分析法,添加邓肯-张非线性地基本构模型,针对不同设防烈度的场地,应用三种典型的地震波形对一个利浦式地基-钢板仓结构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结果较符合实际,能够描述钢板筒仓的运动特征,并从中发现了一些特点和规律,分析结果可为钢板仓结构工程抗震分析和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2008年06期 No.294 33-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5 ] - 刘海成;张宇鑫;
高耸结构的震害资料表明,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起很大的作用。根据冲击原理,考虑场地土的影响,对高耸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土类别对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较大,场地土类别越高,竖向地震力越大。Ⅱ类场地土上的烟囱在9度区才会产生竖向拉力;Ⅳ类场地土上的烟囱在7度区就会产生竖向拉力,在9度区则会产生非常大的竖向拉力和竖向压力。因此在高耸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中,场地土的影响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8年06期 No.294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63 ] - 祝文畏;张硕英;
对于具有楼板集中质量和层间墙体分布质量的剪力墙结构,考虑层间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采用频域分析方法,在层局部坐标系中建立运动微分方程,运用铁木辛柯梁的场传递矩阵和点传递矩阵,建立频域内水平地面运动与结构反应的关系,进而结合傅氏变换求出结构地震反应。算例表明,该方法考虑了结构的实际质量分布,适用于分析质量或结构刚度沿高度有变化的剪力墙结构,而且符合实际情况,计算结果可靠。
2008年06期 No.294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71 ] - 祝文畏;张硕英;
考虑层间结构分布质量及楼层处集中质量,在层局部坐标中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建立频域内的层间场传递矩阵,利用楼层集中质量动力平衡建立频域内的层间点传递矩阵。引入基础动力刚度并利用基础动力平衡,结合傅氏变换,得到结构地震反应与竖向地震作用输入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关求解方法。将文中模型用于求解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并与常用的集中质量模型和均布质量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算例表明,文中模型考虑了结构实际质量分布,用于多、高层建筑结构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中,结果合理可靠,并能更好地适用于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复杂的结构形式。
2008年06期 No.294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69 ] - 陈招平;董平;
根据Fujino等提出的矩形TLD减振基本原理,建立了TLD中液体动水压力的控制方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矩形浅水TLD液体动水压力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某四层钢架多自由度结构体系在有TLD与无TLD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模拟的计算结果比较可知,即使多自由度结构体系振型比较复杂,TLD对其仍具有比较好的减振作用,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研究相符。
2008年06期 No.29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48 ] - 赵明波;
讨论分析了高层建筑结构在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中,设置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问题,经正多面体法进行优化处理后,所使用的粘弹性阻尼器只有原来的1/5~1/2,大大节省了粘弹性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成本,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2008年06期 No.294 48-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63 ] - 李东;法永生;孙翠华;鲍亮5;
通过模拟人行随机荷载激励,分别采用四种人行荷载工况对一座既有钢结构人行桥进行了人致振动时程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该人行桥在行人激励下的动力特性。考虑到现有人行桥的动力特点及对其振动舒适度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考虑结构双向耦合振动的舒适度评价方法,并对该桥进行了舒适度评价,证明了该桥在动力性能上存在的问题。这对人行桥人行荷载模拟、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价以及防振减振研究都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2008年06期 No.294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559 ]
- 李玉莹;傅传国;梁书亭;孙修礼;
就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综合内力、主内力和次内力给出其物理意义的解释。通过对综合内力法分析,提出改进综合内力法,该法适用于构件承载力的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较综合内力法逻辑更为严密;较次内力法便于理解,不用计算次内力,而且自动包含次轴力对结构的影响。有利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推广与应用。
2008年06期 No.294 54-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4 ] - 周旭岐;
建立了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平衡荷载法与现行规范的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力表达式之间互通的力学条件与数学关系式,提出了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矩形双向板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有效预拉力的直接设计法。最后阐述了当预应力双向板的支承边为梁时,在设计中应注意的3个问题。
2008年06期 No.294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76 ] - 范美玲;邵光信;朱伟;
现行国家规范(规程)仅对预应力次内力中的次弯矩和次剪力的计算方法做了规定,而对次轴力的计算并未做明确规定,只给出了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以减小超静定结构中次轴力对预应力构件的不利影响。推导了超静定结构中预应力次轴力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柱截面刚度、梁的弹性模量和截面面积、梁跨度、层高、不同张拉方式等对其的影响。
2008年06期 No.294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27 ] - 陈明政;黄音;简斌;白绍良;王正霖;
通过六榀接近足尺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预应力度、初始次弯矩、梁两端弯矩不相等等主要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梁端弯矩调幅的影响规律,并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适当的调幅设计建议。
2008年06期 No.294 66-6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56 ] - 刘海成;张宇鑫;郭全全;
高耸结构一般采用环形截面形式,随着高度的增加,为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普遍采用较高的预应力度,由此导致延性降低,为此加强混凝土的横向约束,以提高构件的延性。根据周边均匀配筋的环形截面的受力特点和平截面假定,应用复合箍筋约束混凝土和核心钢管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部分预应力压弯构件延性系数计算。计算表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加入复合约束箍筋后,延性系数大幅提高,承载力提高幅度不大;加入核心钢管后,延性系数和承载力均显著提高。因此建议超高耸结构混凝土塔筒优先采用核心钢管来提高延性和承载力。
2008年06期 No.294 70-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4 ] - 方德平;王全凤;
提出了普遍适用的无粘结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用等效荷载来表示无粘结筋的作用,既满足纵向变形协调条件又满足梁截面弯矩-轴力-曲率关系。计算了对称和不对称加载的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的应力增量。计算表明对称加载的应力增量与回归公式的计算值吻合良好;不对称加载的应力增量低于相应的对称加载值,两者的比值近似等于两种加载产生的线弹性变形的比值,约为0.55~0.75。
2008年06期 No.294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7 ]
- 张家华;严敏;芮明倬;李立树;章勇;
对刚度和质量均不对称的高层和超高层双塔连体结构体系的计算和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两个实际工程的研究,对计算分析的软件选择提出了要求;分析了连体对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影响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针对连体结构的倾覆弯矩的计算方法;研究了连体部分的设计技术。
2008年06期 No.294 76-7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68 ] - 易广智;沈蒲生;朱建华;
通过算例分析比较,对高层框架结构在不同高度设置梁式转换层时的受力及位移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带转换层结构与无转换结构相比,转换层以下各层的内力成倍增加,转换层以上各层内力增加较小。转换层不同高度的结构相比,低位转换结构的转换层以下的内力几乎不变,高位转换结构的转换层以上的内力将减小,两转换层之间结构的内力将成倍增加。
2008年06期 No.294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52 ] - 喻磊;孟宏睿;龚安礼;
为研究填充块材和外围构件对钢筋混凝土框格单元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对4个框格单元和2个空框格结构进行1/2比例模型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开裂前填充砌体与钢筋混凝土框格粘着为一体共同抵抗外力,开裂后结构转化为砌体压杆抗力机制。外围构件弯曲刚度对结构抗裂能力及极限承载能力均有显著影响。提高填充块材抗压强度时结构极限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当填充块材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较低时,钢筋混凝土框格单元结构的变形能力很好。
2008年06期 No.294 82-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7 ] - 张先进;付爱群;
对钢筋混凝土井式梁结构进行了塑性极限分析,得出了极限承载力的实用计算通式及相应的系数供设计使用。假设各井式梁间内力比例与弹性结果相同,并考虑不同的边界条件,结果表明:对井式梁结构进行塑性极限分析,比弹性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的受力状态,避免了过量的内力调幅,使设计更为优化。
2008年06期 No.294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19 ] - 刁学优;许锴;
介绍某垃圾发电厂80m单筒式混凝土烟囱裂缝及盐酸腐蚀事故鉴定。因83年烟囱设计规范的温度应力设计安全度偏低,加上使用早强水泥及养护不足,导致该烟囱中上部筒壁出现过大的纵向裂缝和环向裂缝,以致焚烧垃圾时产生的HCl,SO2,NOX等有害气体通过这些裂缝渗入到混凝土之中,使其顶部10m范围筒壁遭受盐酸冷凝液等酸介质的严重侵蚀;还分析了腐蚀机理及危害性;证实盐酸腐蚀亦既有酸化腐蚀的特点,又有氯化物腐蚀的特征。
2008年06期 No.294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14 ]
- 尚晓江;肖从真;张莉若;
在一些受较大向上风载的屋架或连接不同单体建筑步行桥的两侧桁架等结构中,由于受到使用条件限制而无法为受压弦杆设置平面外的支撑系统,因此这些结构中受压弦杆在平面外的稳定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阐述了这类稳定问题的力学机制,归纳和讨论了在桁架结构中无支撑受压弦杆出平面稳定问题的理论分析方法及结果,通过算例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数值方法分析了弦杆的轴力变化对面外计算长度的影响,随后对北京当代MOMA工程连接周边建筑与电影院屋顶之间步行桥桁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对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设计建议。
2008年06期 No.294 93-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44 ] - 李国强;侯和涛;郝坤超;
在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无支撑纯框架柱二阶近似弹性分析的二阶弯矩放大系数,提出了用于弱支撑框架柱考虑侧移效应的二阶近似弯矩放大系数实用公式。实用公式充分考虑了柱端约束条件、作用于柱上的荷载、柱刚度以及长细比等因素的影响,用于设计更加合理。
2008年06期 No.294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3 ] - 王世平;
长春五环体育馆大型钢网壳工程在国内首次采用大截面方钢管相贯直接焊接形式。由于屋盖网壳巨大的结构特点和看台部分先于网壳完成的现场条件,采取了分区吊装法。系统地介绍了分区吊装的施工方法与顺序和施工中的重点问题,为此类大跨度管结构的安装施工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8年06期 No.294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0 ] - 高向玲;李杰;
将碳纤维和钢纤维同时添加到混凝土中形成混杂纤维增韧混凝土,采用钢筋对剖开槽贴片的方法,进行了钢筋有效粘结区长度分别为8d,12d,24d(d为钢筋直径)的粘结性能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由于粘结长度的不同以及裂缝的开展对于粘结应力和滑移分布规律的影响,给出了裂缝间粘结应力分布规律的表达式以及滑移沿试件长度分布规律的表达式。建立了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应力和滑移沿试件长度分布规律的表达式。推导了实用的荷载、试件长度以及加载端滑移三者间的关系表达式。
2008年06期 No.294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67 ] - 门进杰;史庆轩;刘继明;李家富;
以轴压比和相对偏心距为参数,对8根高强钢筋混凝土压弯剪构件在单调扭矩作用下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试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破坏特征以及影响裂缝倾角和开裂扭矩的因素。推导出了压弯剪复合受扭构件开裂扭矩的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为高强混凝土复合受扭构件开裂扭矩的计算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2008年06期 No.294 107-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