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欣;张振;何海强;
为了研究新型装配式异形柱节点的抗震性能,更好地推广新节点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制作并进行了2组异形柱节点的拟静力试验。通过观察4个试件的裂缝开展破坏过程,分析每个试件位移、刚度、强度和耗能等抗震指标。结果表明:装配边柱节点与现浇节点的破坏过程和类型基本一致,而两个中柱节点的破坏过程及类型有明显区别;纵筋采用直螺纹套筒和灌浆套筒连接均能够有效传递双向应力,实现钢筋与混凝土的有效传力;叠合板滑移影响装配节点承载力;装配节点的刚度比现浇节点稍低,但因较早屈服,破损位移相近,延性变形优于现浇节点,能够满足基于性能设计的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2%(生命安全(LS)性能)要求。
2020年06期 v.50;No.52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4 ] - 赵考重;王鲁泉;刘延昭;
为探究火灾后采用聚合物砂浆加固修复混凝土空心楼盖二次火灾下的抗火性能,对四边简支混凝土组合塑料模盒空心楼盖进行两次火灾试验。介绍了试验空心楼盖第一次受火试验及火灾后构件修复情况,重点介绍了加固修复后空心楼盖第二次火灾试验,描述了试验空心楼盖在两次受火下的破坏特征、变形和温度场分布规律,并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聚合物砂浆修复的空心楼盖在二次火灾作用下,第一次火灾受损较为严重的部位易产生爆裂脱落,从而降低了耐火极限;二次受火下楼盖内混凝土的温度峰值高于一次受火,且距离板底越近,两次火灾作用中温度峰值差值越大;试件在两次火灾作用下跨中处最大竖向位移基本相同,第二次受火作用后的残余位移小于第一次;采用聚合物砂浆对火灾后的空心楼盖进行修复,修复后的楼盖仍具有一定的抗火性能。
2020年06期 v.50;No.522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7 ] - 李莹;吕俊利;蔡永远;吕京京;仲崇强;
为了对刚接约束下现浇组合梁的抗火性能进行研究,现对刚接约束下的现浇组合梁进行了恒载升温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在试验过程中,对试验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对现浇组合梁的温度分布和位移变化进行了测量。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现浇板的温度分布沿板厚方向逐渐降低,板底温度最高,40mm以下区域受火影响最为明显。现浇板会延缓钢梁上翼缘温度的升高,由于温度梯度的影响,现浇板会约束钢梁的变形;现浇板由于温度应力和荷载弯矩的影响,在板顶沿中轴线方向出现贯穿板面的裂缝,冷却后现浇组合梁有较强的变形恢复能力。刚接约束下现浇组合梁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2020年06期 v.50;No.522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8 ] - 周广强;张鑫;王顺;张波;张树辉;
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叠合板,叠合板在施工阶段的受力性能非常重要。设计了4个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试件,并对其进行受弯载荷试验。给出了4个试件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同时考虑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按照等效截面刚度法推导出了施工阶段的短期刚度计算公式,计算了简支板的跨中挠度。在构件抗弯刚度未发生严重退化时,跨中挠度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2020年06期 v.50;No.522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6 ] - 周广强;张芳;陈国斌;侯宏涛;冯晓磊;
近现代历史建筑在我国历史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类建筑大多安全性能退化严重。对济南市某近现代历史建筑进行了安全性鉴定,介绍了其结构形式及特点,该建筑物主要存在砖拱券开裂、钢梁锈蚀、木结构构件干裂、腐朽、部分构件承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鉴定结果并充分考虑该建筑物的特殊性,对其进行了加固处理。该建筑物加固效果良好,可为其他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2020年06期 v.50;No.522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5 ] - 夏风敏;谭天乐;贾留东;张鑫;
文昌鲁能淇水湾度假综合体为二层钢框架结构,由于使用原因需进行移位。项目场地地质情况和自然条件多变,建筑物体型复杂,移位方式多样,包含平移、转向和顶升,为提高其抗震性能就位后需隔震连接,设计难度加大。托换采用了带有转换梁的托换方式,减少了轨道数量,降低了工程造价;以短期沉降控制为目的,基础采用了多种桩基与天然地基的组合;移位时利用可重复使用的钢构件体系作为工具,结合场地标高进行了分次顶升;设计了移位施工过程中的抗风措施;提出了一种既有钢柱增加隔震支座的连接方式。
2020年06期 v.50;No.522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2 ] - 赵考重;许洁;王永强;
为了研究后加H型钢加固混凝土板的共同工作性能,制作了12个二次成型H型钢加固混凝土板的试件,通过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连接方式、植栓深度、锚栓数量(锚栓间距)及结合面的处理方式对于试件的工作性能以及破坏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植栓或穿过楼板设置螺栓连接件的方式,可使型钢梁与混凝土板具有一定的共同工作性能,形成组合梁;当采用植栓的方式进行连接时,植栓深度不小于锚栓直径的5倍,可保证锚栓不发生锚固破坏。结合面的粘贴处理方式对结合面产生滑移的荷载大小有影响,对试件的承载力没有影响;后加型钢加固混凝土板形成的组合构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组合梁,其承载力可按组合梁进行计算,但应将承载力乘以一个折减系数,建议取0.85;该组合构件的锚栓数量可参照钢结构设计规范对组合梁锚钉设置的要求进行设置,但应适当增加。
2020年06期 v.50;No.522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2 ] - 李安起;张国强;张瑞;苏思丽;
通过在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上增设后置腹板柱,改变抽柱托换后框架梁的弯矩分布图,增加弯矩峰值点数,降低框架梁的弯矩峰值;同时和不设置腹板柱相比,设置腹板柱会大幅度降低托换后框架梁的挠度。通过模型试验,对比了托换前后梁的挠度、应变以及裂缝分布,分析了腹板柱的应力及内力变化,简述了框架柱内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置腹板柱托换结构的关键阶段为框架柱抽除阶段,其内力、变形将出现突变,在考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剪、侧向刚度等情况下,该加固方法可以在尽可能不降低净空的情况下实现对既有框架结构的抽柱托换,为框架结构抽柱托换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020年06期 v.50;No.522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2 ] - 张玉明;郭冬晖;房晓鹏;赵考重;
针对砌体结构房屋加固改造中拆墙托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托换结构体系。首先对拟拆墙体上部采用外包角钢加固形成钢-砌体组合托梁,然后对上层墙体采用钢筋网聚合物砂浆面层进行加固,组合托梁与加固后的上层墙体形成组合墙梁结构,形成托换结构体系。通过对4个试件的试验研究得到:该托换结构的受力机理与砌体墙梁结构相同,可简化为拱结构,加固后的上层墙体通过拱作用将荷载向两端支座传递,角钢和钢筋网水平钢筋为拉杆,减小了组合托梁的内力,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托梁端部和上层墙体端部均设置构造柱,保证了上层墙体内钢筋网水平钢筋的锚固,避免了托梁支座处砌体局压破坏。原墙体内是否有圈梁和角钢大小对托换结构的承载力有一定影响。该托换体系墙体最终产生斜压破坏,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可按照砌体墙梁墙体抗剪计算公式计算,但计算结果偏保守。
2020年06期 v.50;No.52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7 ] - 王欣;王菲;卜凡洋;
设计了6片高宽比1∶1.5、砂浆强度低于M2.5的砌体墙,通过改性活性粉末(MRPC)双面加固、单面加固、剪刀撑式加固、门式加固、井格式加固以及未加固墙体的拟静力试验,对于不同加固方式下墙体的破坏模式、承载力特征、延性变形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MRPC不同加固方式均可改善墙体的脆性破坏模式,提高墙体的承载力、耗能能力; 2)墙体承载力可提高20.34%~167.62%,其中双面加固效果最优,剪刀撑式加固次之; 3)墙体位移延性系数为未加固墙体的2倍以上,墙体滞回环面积有近7倍的提升,能量耗散系数增大2倍; 4)对比各加固方式下墙体抗震性能,双面加固效果最优,单面加固与剪刀撑式加固效果次之,均优于井格式加固、门式加固。
2020年06期 v.50;No.522 51-5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4 ] - 高翔;孙剑平;夏风敏;
基于多桩型复合地基理论,将长短桩应用于复合桩基的加固设计中。针对某高层住宅楼桩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对桩基加固设计方案选择进行了比选,提出了采用补较长钻孔灌注桩加固处理预应力管桩基础的方案,并对该加固方案进行了计算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沉降变形稳定,未出现不均匀沉降及主体结构倾斜,取得了良好的加固处理效果。
2020年06期 v.50;No.522 57-6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5 ] - 孙剑平;唐超;王军;刘颜磊;邱敬格;江宗宝;
桥台边坡堆载过高容易导致相邻桥墩偏压超载,造成桥墩下部的桩基倾斜偏移,引起墩顶盖梁偏位,从而导致架梁困难。针对山东某高速桥梁工程桩基偏移,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高边坡堆载作用下桩基的偏移机理;针对可能出现的偏移病害,采用开挖检测和低应变检测法检测桩基完整性和稳定性。根据桩基倾斜偏位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全面总结现有纠偏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桩侧钻纠偏孔卸压、桩侧顶推扶正、桩周开挖空间内回填混凝土加固的综合纠偏处理技术,同时进行地基注浆加固。经过1年多不连续监测,纠偏后桩基未再发生偏移,纠偏效果良好,可为对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良好借鉴。
2020年06期 v.50;No.522 61-6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3 ]
- 池祥;
对某行政办公楼进行新增外挂电梯的改造设计,对比分析了多种改造的结构方案。针对最终方案确定相关关键参数,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了新增结构对原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结构整体指标的影响程度,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给出了结构能力谱与需求谱的关系,判断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性能状态。分析结果表明:当新增结构抗侧刚度较大时,不同材料阻尼比的确定是关键;新增电梯对整体结构在小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需对局部构件进行加固。
2020年06期 v.50;No.522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5 ] - 安贵仓;魏常宝;何忠茂;滕文川;钱铭;黄永安;
以某地铁车库火灾后受损板为例,通过显微结构分析、结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现场原位荷载试验等方法,对火灾后受损板进行了检测鉴定与加固维修研究。研究火灾后受损混凝土结构的检测鉴定内容与方法,为灾后结构的损伤评价及后续的维修与加固提供技术依据。提出了一种火灾后受损结构鉴定评级层次划分与评级标准,可补充火灾后混凝土结构损伤程度的评级问题。根据检测鉴定结果评定火灾受损结构构件的损伤等级,对不同程度受损的结构构件进行了加固与维修设计。通过加固与维修,消除了火灾后结构的安全隐患,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与耐久性。
2020年06期 v.50;No.522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3 ] - 何媛媛;董江峰;王清远;
针对高温煅烧后的再生混凝土进行荷载特性研究,设计了三种再生骨料取代率(0%,50%和100%)的中空夹层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研究了高温后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及其加固后的力学性能,比较了截面形式、再生骨料取代率以及玄武岩纤维对其承载力、应变和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截面形式对承载力的影响最大。最后,利用再生骨料取代率、温度对其抗压强度的影响关系,尝试建立中空夹层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强度承载力关于截面形式、约束系数、温度、再生骨料取代率以及外加固纤维布约束面积等变量的相关关系式,并通过试验数据加以验证。
2020年06期 v.50;No.522 81-8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0 ] - 林启辉;王龙辉;
通过对不同反拱荷载作用下试验梁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的分析,提出了反拱法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的最佳反拱荷载,在最佳反拱荷载作用下粘贴碳纤维布能使试验梁达到最佳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通过对比分析挠度数据,得到了反拱法粘贴碳纤维布加固能降低梁挠度,增加速率,延迟梁破坏,提高梁承载力等结论。
2020年06期 v.50;No.52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0 ] - 宁宝宽;胡海涛;徐永泽;杨斯婷;
基于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能够提高其承载能力的理论,进行了6根外贴预应力碳纤维布(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预应力和不同端部锚固方式下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损失、开裂荷载、跨中挠度、极限荷载及抗弯抗剪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布预应力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决定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效果,同时在梁端部采取锚固方式能有效阻止预应力碳纤维布在放张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后梁的开裂荷载随着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增大幅度达到81.8%;极限荷载在一定范围内随预应力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极限荷载最大增大幅度为41.07%。
2020年06期 v.50;No.522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03 ] - 苏子威;李敏生;严斌;刘翔;黄炎生;
角钢输电塔在强风中容易发生倒塌事故,在台风多发区,往往需要对输电塔进行加固补强。针对角钢输电塔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夹具的主材加固方法。通过对一组未加固的角钢试件以及夹具布置和预紧力等各不相同的三组加固后的十字截面角钢试件进行试验,研究夹具数量和布置、螺栓预紧力等对试件承载力和传力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的试件承载力有较大提高;试件的承载力和传力效率随夹具数量和预紧力的增加而增加。最后根据钢结构加固规范和试验结论,提出了新型夹具加固方式的设计建议。
2020年06期 v.50;No.522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1 ]
- 王伟明;刘廷滨;张家玮;潘磊;张晨宇;
对35个沿水平灰缝开槽并后嵌不同强度砂浆的普通烧结砖砌体进行了沿通缝抗剪试验,分析了嵌缝砂浆砖砌体沿通缝抗剪破坏特征和抗剪强度特征,建立了嵌缝砂浆砖砌体沿通缝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嵌缝砂浆强度的提高,砌体抗剪强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嵌缝砂浆能有效地提高砖砌体的抗剪强度。
2020年06期 v.50;No.522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1 ] - 王毅红;蒋子腾;兰官奇;牛行行;曾贵缘;
为研究稻草和生石灰对生土基块材砌筑泥浆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单轴抗压试验和双剪试验对7种不同配合比的泥浆试件进行测试。分别从试件破坏形态、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及峰值变形等方面研究稻草和生石灰掺量变化对砌筑泥浆抗压性能、抗剪性能及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石灰掺量的增多,泥浆的抗压强度及抗剪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抗压试件及抗剪试件的峰值位移均有所减小;随着稻草掺量的增多,泥浆的抗压强度虽有减小,但抗剪强度逐渐提高,且稻草提高泥浆韧性,抑制砌体横向变形,可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及变形能力。
2020年06期 v.50;No.522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2 ] - 倪汉根;潘志宏;孙可;张耀良;周伯承;
以江苏省昆山市朝阳西路南侧两栋楼房的爆破项目为工程背景,对爆破过程中产生的地震动及其效应,包括地震波的传播与衰减规律以及振动对邻近区域内一座三层砌体结构房屋安全性能的影响,进行现场测试,并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砌体结构房屋的竖向振动速度大于水平向振动速度,三层走廊的各向振动速度大于一层,竖向主振频率大都集中在10Hz以下,水平向主振频率相对分散,但基本不超过50Hz。经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的低阶自振频率与顶层加速度值与实测的结果误差较小。
2020年06期 v.50;No.522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1 ] - 曹胜昔;张玉芬;高嘉岐;赵雄飞;
性能化建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功能性建造的新兴建造概念,是实现性能化建筑的一种指导思想。结合河北省第一届园林博览会主展馆从生形到施工的整个建造过程,对性能化建造的具体内容和过程进行阐述,基于性能化建造平等联系的思想,充分激发建筑和环境的能动性,实现了一个闭环建造过程。主展馆采用了独特的双表皮结构,外层玻璃幕墙采用独特的钻石造型,内层建筑主体采用细胞形结构。本项目竣工8年后未发生任何结构性的破坏,并且仍作为石家庄市地标性建筑,展现出了性能化建造的优越性,为性能化建造理念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
2020年06期 v.50;No.522 127-13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