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建筑结构》创刊于1971年,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原建设部科技情报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是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著名数据库检索系统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是许
2020年07期 v.50;No.52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正>2014年5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技术推广委员会联合《建筑结构》期刊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并邀请周福霖院士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庆英、周云和王学东担任副主任委员。其内容主要有防震减灾的技术发展趋势、减隔震结构研究、工程设计案例、软件开发应用、产品资讯、行业规范等。《减震技术》2014年为半年刊,从2015年改为季刊。《减震技术》是《建筑结构》的副刊,随《建筑结构》正刊一起发行。为了保证《减震技术》长期和谐、有序地发展
2020年07期 v.50;No.523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 ] -
<正>为向抗疫期间的广大用户提供高效的知识创新服务,结构云学堂内期刊版块全部文章已开通线上免费阅读,保障大家学习不耽误、论文撰写不延迟,科研人员研究不停滞、团队协同无阻碍。结构云学堂共有37个综合专题,每个专题都有相关主题的文章、视频和音频,供您学习。免费阅读期刊涵盖:2018~2019年全年24期期
2020年07期 v.50;No.523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正>2019年9月9日,结构云学堂震撼上线!结构云学堂是《建筑结构》杂志社推出的拳头产品。结构云学堂作为《建筑结构》融媒体平台,内容包含《建筑结构》期刊电子版、《建筑结构》主/承办会议视频及课件、结构设计专项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建筑结构》媒体和理事联盟等。一、结构云学堂涵盖内容《建筑结构》每年举办的学术论坛/国际会议20多场,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近500位,内容涵盖结构设计各个领域,每年累计参会人数
2020年07期 v.50;No.523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
<正>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建筑结构》杂志创刊于1971年,历次中文核心期刊评比中均名列前茅。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担任编委会主任,1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7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担任顾问和编委。
2020年07期 v.50;No.523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 ] <正>2019年,《建筑结构》杂志社开启新技能,开始为大家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包括立项申报查新、奖项申报查新、专利查新、标准查新、工法查新、产品查新、成果查新。我们的优势:专业性:是国内建设系统专业的查新机构;全面性:可检索国内外500余个数据库,查新文献支持系统强大;权威性:专家把关,查新结论可靠严谨,是产品鉴定、项目立项验收报奖的重要依据。查新流程:登陆中国建设科技网http://cx.build.cn/index-002,并点击
2020年07期 v.50;No.523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
<正>身在设计行业的你,是否经常面对设计任务茫然无措,规范、图集、软件参数不知道参考哪条、选择哪条、依据又是哪条?为了协助工程师深入了解并攻克钢结构设计时存在的钢结构适用性判断、钢材选择、受力体系以及细部节点的设计等技术难点问
2020年07期 v.50;No.523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9 ]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商业交往的日益增强及"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多,所执行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逐渐成为合作与发展的焦点。因此,了解中外规范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是国际工程成功合作的基础。
2020年07期 v.50;No.52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 魏琏;王森;曾庆立;
对高层建筑一向少墙剪力墙结构的结构体系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少墙方向的扁柱楼板框架剪力比μ_(iwf)大于0.1时,扁柱楼板框架作用较大,必须验算扁柱楼板框架的承载力;少墙方向的X向剪力墙一般为非矩形的复杂截面,设计时建议采用组合墙肢的设计方法;梁柱框架一般为异形柱截面,应按异形柱设计;少墙方向的扁柱楼板框架,楼板的验算应考虑水平荷载的作用;建议少墙方向的设计方法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法。
2020年07期 v.50;No.52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5 ] - 胡妤;赵作周;钱稼茹;韩文龙;
在PERFORM 3D软件中,建立了基于纤维模型理论、适用于钢筋混凝土(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弹塑性分析模型,并给出了非线性模拟中所需要的钢筋及混凝土材料本构、连梁剪切铰变形性能等其他参数建议取值。完成了多个RC框架及剪力墙构件模型试验的模拟分析,表明建议模型对于分析RC结构基本构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计算效率高。利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完成了根据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分别设计的两座相似的RC框架-核心筒高层结构的建模和系列抗震分析。结果表明:峰值荷载前两个方案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比较接近,美方设计方案结构的初始刚度略大,峰值荷载后二者有所差异;模型结构的屈服次序依次为连梁、框架梁、墙肢、框架柱,屈服次序合理,符合预期目标,美方设计方案连梁屈服较早;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美方设计方案结构x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约1/220,为中方设计方案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的0.9倍;美方设计方案的连梁变形状态介于生命安全状态(LS)与防止倒塌状态(CP)之间,中方设计方案连梁没有超过生命安全状态(LS);美方设计方案底部内筒外壁受拉侧墙肢弯矩沿层高分布略大于中方设计方案,两个方案底层墙肢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最大拉应变分布接近,均刚刚进入屈服水平。
2020年07期 v.50;No.523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5 ] - 曹胜涛;李志山;
利用基于材料非线性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根据混凝土损伤和钢材等效塑性变形得到了结构材料、构件、楼层、整体结构的损坏等级并研究了将其作为抗震性能指标的合理性。为进一步丰富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指标,给出了楼层非线性耗能、整体结构的非线附加阻尼比、刚度退化系数的计算方法。将上述计算和评价方法在完全自主研发的非线性显式动力有限元分析软件SAUSAGE中完成开发。利用SAUSAGE分析了某超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在7组地震动不同强度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响应。讨论了材料应力、截面内力、损伤、等效塑性应变作为抗震性能评价的可行性。对比了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退化系数、楼层非线性耗能、楼层损坏等级作为楼层抗震性能指标并判断结构薄弱楼层的差异。研究了最大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退化系数、非线性附加阻尼比、刚度退化系数、损坏等级作为结构整体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及对地震动的离散性;从统计意义上分析了最大层间位移角和其他指标的相互关系。
2020年07期 v.50;No.523 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3 ] - 安晓文;李丹;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级不高,但极震区地震烈度达到9度,震害严重。震害调查表明,极震区龙头山镇建筑震害差异巨大,地形、地基土不同和断裂影响可能是造成建筑震害差异的主要原因。龙头山镇建有不同时期的各类建筑,其中严格按规范设计建造的房屋,绝大多数未倒塌,但也暴露出一些较普遍的问题,如: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普遍出现底层严重破坏甚至倒塌;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机制普遍未能实现等。抗震措施不到位的老旧建筑和农村自建房则多数倒塌。通过对多层砌体、框架和简易民居典型震害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有关建议。
2020年07期 v.50;No.523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1 ] - 孙占琦;王洪欣;王庆华;李晓丽;王宁;邱勇;
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采用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工程实例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整体受力分析,探讨其抗连续倒塌性能特点。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平面布置规则、竖向刚度均匀时,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变形较小,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规范限值,可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要求;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水平及竖向关键构件失稳后,结构端部桁架杆件虽然屈服,但未发生整体稳定性破坏,结构不会发生跨塌;柱发生破坏时,柱端纵梁及桁架形成转换梁效应,将上部柱传递下来的荷载进行重分配,结构不会发生连续性倒塌。
2020年07期 v.50;No.523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3 ] - 曾琼;
以目前在建的江西省博物馆超限高层建筑为例,结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合理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及构件在各设防地震烈度下的性能水准。使用PKPM,MIDAS,YJK软件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计算分析、设防地震作用下弹性和不屈服分析,采用SAUSAGE软件进行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验算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等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并对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分析,确定结构薄弱部位(薄弱层及薄弱构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抗震加强措施以确保结构在各设防烈度下满足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
2020年07期 v.50;No.52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95 ] - 张慎;王杰;丁世伟;李霆;
襄阳东津站站房长度超过300m,属于超长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利用ABAQUS软件对结构进行小震弹性和大震弹塑性多点激励与一致激励的对比分析,考察行波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小震弹性阶段,考虑行波效应后结构角柱、边柱及斜撑内力有所加大;大震弹塑性分析阶段,考虑行波效应后结构损伤程度未见明显加重,仅个别构件损伤略微加大。分析结果为结构设计中考虑行波效应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2020年07期 v.50;No.523 50-5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2 ]
- 刘洪明;姬倩;
福州万科派广场3号楼建筑高度为185m,属于超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主体采用剪力墙结构,建筑周边布置框架柱形成框架结构。介绍了项目的工程概况、结构整体设计、周边框架的设计要点,并对多程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结构的舒适度。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主要受力构件受力满足中震不屈服(关键构件受力满足中震弹性),分析了周边框架的受力情况。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对结构进行了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表明,结构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的要求。
2020年07期 v.50;No.523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8 ] - 梁峰;胜利;许世戎;杨春晖;吴一红;张叙;
盛京金融广场项目T2塔楼主体结构高度为298.89m,采用框架-核心筒组合结构体系。结构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了核心筒内墙不均匀布置、均匀布置,环向桁架方案、有限刚度加强层方案对比。结构弹塑性性能分析表明,结构设计时应重视框架二道防线作用、地震作用下的类共振反应等。本工程方钢管混凝土柱根据最新试验进展、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设计,采取了高于规范要求的安全措施。
2020年07期 v.50;No.523 62-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3 ] - 张峥;丁洁民;李璐;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展厅钢屋盖呈反天际线的下凹形态,室内不设吊顶,屋盖钢结构力求简洁规则,以保证良好的室内观感。严格的观感要求和大跨度为屋盖结构的选型和设计带来挑战,经过多方案比选和优化,最终采用张弦梁结构。介绍了展厅屋盖结构体系选型、结构布置优化、构件形式优选及钢屋盖静动力特性、极限承载力,阐述了下凹形态张弦梁的侧向稳定性问题及解决方案,介绍了关键节点构造。分析结果表明,下凹形张弦梁结构有效满足建筑的美观需要和大跨度钢屋盖的受力需要,结构构件形式的优选和创新进一步突出建筑概念,实现结构构件建筑化。
2020年07期 v.50;No.523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1 ] - 李寿科;肖飞鹏;张雪;方湘璐;孙洪鑫;陈宁;胡金星;
对平屋面低矮建筑进行1∶25缩尺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研究了无女儿墙工况和4种不同高度女儿墙的平屋面低矮建筑的风荷载分布规律。无女儿墙的平屋面主要承受风吸力作用,斜风向锥形涡诱导的最不利吸力区域为屋面迎风边缘角部区域,为全风向下最不利区域。女儿墙的存在可明显减小屋面的平均风吸力和极值风吸力,平均风吸力减小幅度可达150%,同时最不利平均风压系数和极小值风压系数的出现位置逐渐远离了屋面角部区域;随着女儿墙高度的增加,极值风吸力进一步减小,极值风压力增大,最大的极大值风压系数出现在尾流区;采取分区的方式给出了不同女儿墙高度的屋面体型系数建议取值。
2020年07期 v.50;No.523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4 ]
- 周婷;杨慧杰;胡建军;刘浩男;刘红波;陈志华;
超高层结构常采用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太阳辐射下,钢管表面温度最高可达到50℃左右,由于钢材和混凝土的热物理性能存在较大差异,以及太阳辐射的非均匀性,导致钢管壁的四面和核心混凝土温度分布极不均匀,进而会影响钢管混凝土柱的受力。为了解太阳辐射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截面温度场分布,通过对矩形钢管混凝土构件截面布置温度测点进行了截面温度场的实测,对构件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方钢管混凝土试件截面温度场随截面空间分布的非线性特征和时间变化的非线性特征显著;钢管表面各测点与中心测点及气温间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截面温度场为非均匀温度场,截面中心温度最低时整个截面温度场的非线性特征表现最为显著。
2020年07期 v.50;No.523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2 ] - 许剑武;秦卫红;赵晶晶;张同庆;解鹏;
一种由可回收型的集装箱改造而得来的模块化建筑在国内外节能环保建筑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用于住宅及办公的集装箱模块化建筑应运而生。为了提升集装箱模块化建筑的广泛应用性,首先从集装箱模块化建筑抗侧刚度出发,对单个集装箱的竖向和水平传力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多层多跨并列式的集装箱模块化建筑的受力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最后采用SAP2000软件,进行了集装箱建筑的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集装箱模块化建筑上长梁及顶板均由挠度控制设计,下长梁及底板均由强度控制设计,柱由承载力控制设计。
2020年07期 v.50;No.523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5 ] - 张慎;杨浩;杜新喜;
结合目前钢结构工程设计的需要,针对钢结构节点设计的特点,利用CATIA二次开发语言Microsoft Visual Basic对CATIA进行二次开发,开发了一款钢结构节点三维设计软件。软件以结构分析模型为基础,对钢结构节点进行设计与验算,并结合CATIA建模特点批量创建钢结构节点的三维精细化模型,实现了分析模型快速输出为更加细节化的物理模型,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详细地阐述了软件开发的整体架构和关键技术,并通过两个工程实例验证了软件的适用性。
2020年07期 v.50;No.523 93-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4 ]
- 杨晓娟;吉乔伟;陈群;管永林;郑俊;
对欧洲、美国、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裂缝控制设计方法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详细对比了各国现行规范中裂缝验算方法。比较发现:1)欧洲规范进行裂缝验算时考虑的因素最全,方法上也呈现出逐渐简化的趋势;现行规范中的验算方法,设计人员根据实际工程需要选用其一即可。2)美国规范认为混凝土构件裂缝大小存在一定随机性,很难通过计算掌握实际裂缝宽度。因此现行规范ACI 318-14中规定的最大钢筋间距限值,只考虑了受拉钢筋应力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该方法简单,易于为工程采用。3)以圭亚那水处理厂混凝土结构为例,分别采用欧洲、美国和中国规范的计算公式验算该结构的裂缝宽度,结果表明各规范裂缝宽度验算结果相差不大,相比较我国规范要求更加严格。
2020年07期 v.50;No.523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19 ] - 白建文;赵燕茹;徐蓉;王磊;
设计制作了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柱试件,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以研究其抗震性能。通过分析破坏现象、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探讨纤维种类、纤维体积掺量对试件各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聚丙烯混杂纤维的掺入使得试件滞回曲线更加丰满、捏拢现象减缓,骨架曲线延性平台更为明显,达到峰值荷载后,骨架曲线下降更为缓慢、刚度退化趋缓,塑性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相应增加,柱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在选取的纤维体积掺量中,钢纤维体积掺量为1.5%时试件的抗震性能最优。
2020年07期 v.50;No.523 107-11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8 ] - 董江峰;武丽;梁危;何媛媛;王清远;
为合理利用震后建筑废物,研究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基本物理和力学性能,进行了钢筋再生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研究。分析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配筋率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比较了试件的载荷-位移曲线和承载力计算结果,得到了试件的裂缝扩展与试件参数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越大,混凝土内部缺陷越复杂,钢筋再生混凝土梁刚度越低,试件破坏时裂缝数量越多,变形能力越强但仍符合平截面假定。根据再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钢筋再生混凝土梁的变形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试件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其结果试验结果符合较好,且其分析方法安全可行,研究成果可为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020年07期 v.50;No.523 113-11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0 ]
- 李国胜;
由于有关规范对基桩检测的规定不完全相同,容易造成混乱。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中有关基桩检测规定进行比较,对高、低应变检测方法及其适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桩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对静载试验加载量及桩身纵筋配筋问题进行探讨。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基桩应进行试桩,丙级的基桩一般可不试桩;高应变法检测基桩承载力和低应变法检测基桩完整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钻芯法钻取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一般低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基桩承载力静载试验检测的最大加载量在不同情况下取值不同;需考虑负摩阻力的基桩承载力静载试验检测的最大加载量应考虑中性点以上部分桩侧摩阻力的不利影响。
2020年07期 v.50;No.523 11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9 ] - 沈琳;曾超峰;梅国雄;曹亚磊;
透水管桩通过在桩身预留透水孔,联通土体,释放超静孔隙水压力,可加速沉桩过程桩周土的固结,有效减小沉桩挤土效应;但是,预留孔不可避免地会破坏桩身结构的完整性,为了探讨开孔对透水管桩抗弯抗裂性能的影响,开展了普通管桩与透水管桩的抗弯试验,记录了各桩的开裂弯矩、破坏弯矩以及不同弯矩作用下的桩身挠度与裂缝宽度,探讨了开孔对透水管桩抗弯抗裂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普通管桩,透水管桩跨中挠度更大,开裂弯矩降低,但仍满足规范要求;在相同弯矩作用下,透水管桩裂缝宽度小于普通管桩;在以相同裂缝宽度(1.5mm)作为极限状态判断标准的条件下,透水管桩的破坏弯矩大于普通管桩,透水管桩拥有优于普通管桩的抗弯性能。
2020年07期 v.50;No.523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0 ] - 钱峰;刘干斌;汤炀;熊勇林;范高飞;齐昌广;郑明飞;
开展了建筑荷载作用下能源桩-土力学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了加热(制冷)运行对桩土力学特性的影响。首先,在桩顶分级加载至2kN,待沉降稳定后再对桩土进行加热升温冷却(室温11℃→55℃→11℃),测试了桩顶竖向位移、桩身轴力、土体温度和孔隙水压力、地表竖向位移,分析了循环温度作用下的桩-土力学特性及变化规律;其次,以模型试验为原型,利用ABAQUS软件建立能源桩桩-土计算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最后,开展了不同循环温度作用和循环次数下的桩-土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运行工况下,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温升的增加而变大,使土体发生热固结现象;随循环次数的增加,桩顶及地表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且土的沉降大于桩体沉降,导致桩身多处出现负摩阻力,且负摩阻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020年07期 v.50;No.523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