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祖炎,黄奎生
介绍了《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 5 9:2 0 0 4)中承重构件设计的部分内容 ,阐述了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和实用设计方法 ,并与一些试验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表明该设计方法是合理有效、简便实用的
2005年01期 3-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引用频次:39 ] |[下载次数:499 ] - 沈祖炎,黄奎生
介绍了《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 5 9:2 0 0 4)中承重构件设计的部分内容 ,阐述了矩形钢管混凝土纯弯、压弯和拉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和实用设计方法 ,并与一些试验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表明该设计方法是合理有效、简便实用的
2005年01期 5-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368 ] - 吕西林,李学平,余勇
介绍了《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 5 9:2 0 0 4)中节点设计的部分内容 ,主要是关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设计 ,包括梁柱的连接形式、节点抗弯强度的设计方法、节点域的抗剪设计方法 ,以及构造方面的规定
2005年01期 7-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43 ] |[下载次数:670 ] - 吕西林,李学平,郭少春
介绍了《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 5 9:2 0 0 4)中节点设计的部分内容 ,主要是关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的设计 ,包括规程推荐的几种梁柱连接型式、相应节点形式的设计方法以及构造方面的若干规定
2005年01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719 ] - 何保康,杨晓冰,周天华
对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管壁的局部屈曲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用有限条法计算出了各种应力梯度作用下管壁的局部屈曲临界应力σcr和局部屈曲系数k0 ,并将得到的屈曲系数代入到有效宽度统一法则中 ,得到了保证管壁不发生局部屈曲时板件的宽厚比、高厚比的限值表达式。分析结果与《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 5 9:2 0 0 4)中限值的比较表明 ,规程的规定限值是可靠的
2005年01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32 ] |[下载次数:437 ] - 夏汉强,刘嘉祥
提出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带框剪力墙设计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算例的有限元分析 ,对新颁布的《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 5 9:2 0 0 4)中的结构分析假定进行分析、论证 ,以证明其合理性
2005年01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引用频次:60 ] |[下载次数:400 ] - 杨有福,韩林海,沈祖炎
简要介绍了关于火灾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的研究成果。对构件耐火性能的实验情况、影响耐火极限的重要因素和确定厚涂型方钢管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实用计算方法作了详细说明 ,并结合工程中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抗火设计实例 ,说明规程课题组提出的抗火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有关矩形钢管混凝土工程进行抗火设计时提供参考
2005年01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45 ] - 张耀春,王秋萍,毛小勇,曹宝珠
通过 2 6根圆形、方形和八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试验 ,研究了不同截面形状、宽 (径 )厚比、混凝土强度等级、含钢率等参数对薄壁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 ,由于有内填混凝土的支撑作用 ,钢管壁的局部屈曲和屈曲后的性能有很大提高 ,与常规壁厚的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破坏模式相比也有较大的变化。通过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 ,提出了薄壁钢管混凝土短柱极限轴心抗压承载力的实用计算公式 ,探讨了短柱的截面形状、宽厚比、混凝土强度等级、含钢率等因素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
2005年01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引用频次:173 ] |[下载次数:1608 ] - 张耀春,许辉,曹宝珠
对 8根方形和八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长柱的轴压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柱的长宽比为 1 4~ 40 ,管壁板件的宽厚比为 67~ 1 2 5。试验结果表明 ,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长柱的轴压破坏为弯曲屈曲破坏 ,八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长柱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强度破坏 ,破坏之前钢管均发生了局部屈曲现象。柱子的承载力随着长细比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在薄壁钢管混凝土短柱试验结果的基础上 ,线性回归了方形轴压长柱极限承载力折减系数 ,在上述长宽比的范围内 ,公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2005年01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引用频次:78 ] |[下载次数:928 ] - 陈丽华,李爱群,赵玲
根据国内已有的试验资料 ,对《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 82— 97)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 3 8— 2 0 0 1 )规定的关于型钢混凝土梁、柱及节点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 :规程 (JGJ1 3 8— 2 0 0 1 )的公式计算型钢混凝土梁、柱的受剪承载力相对安全 ;规程 (YB90 82— 97)的公式计算型钢混凝土节点的受剪承载力适用性较好
2005年01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437 ] - 唐兴荣
通过对 4根由角钢和圆钢缀条构成的空间钢构架混凝土偏心受压矩形短柱的试验研究 ,分析了空间钢构架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的受力性能。提出了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 0 0 1 0— 2 0 0 2 )为基础的钢构架混凝土柱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
2005年01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引用频次:29 ] |[下载次数:185 ] - 郭彦林,马智刚,陈国栋,郑永会,尹晓东,玄俊男
分析了一种闭口式压型钢板 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构成特点和受力性能的同时 ,进行了 1 6块组合楼板的受弯试验研究 ,探讨了这种组合板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及其破坏形式 ,依据楼板的塑性截面设计理论给出了其承载力的简化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 ,这种组合楼板承载力高、延性好 ,具有较好的抗弯性能
2005年0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引用频次:39 ] |[下载次数:443 ] - 马智刚,郭彦林,陈国栋,郑永会,尹晓东,玄俊男
进行了 6块闭口型组合楼板的受剪试验 ,获得了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及破坏形式 ,提出了这种组合板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的简化计算公式 ,供工程设计时参考。试验结果与计算值的比较表明 ,简化计算公式能较合理地估算这种闭口型组合楼板的抗剪承载力
2005年01期 42-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270 ] - 胡少伟,聂建国
为研究钢 混凝土组合梁的弯扭性能 ,完成了 4根组合梁的弯扭试验。详述了在不同扭弯比下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及破坏形态 ,对裂缝发展和应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根据传统的弯剪扭相关方程得到的极限扭矩计算公式的不合理性。根据破坏机理 ,推导出了弯扭复合作用时极限扭矩的计算公式 ,并给出了弯剪扭复合作用时的相关公式及影响因素。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2005年01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327 ] - 聂建国,易卫华
压型钢板 混凝土组合板的承载能力主要由其纵向抗剪能力控制 ,同时与其竖向抗剪能力及抗弯承载能力也有一定关系。纵向抗剪能力的影响因素众多 ,综述有关的研究成果。结合算例 ,说明组合板的设计计算方法
2005年01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50 ] |[下载次数:648 ] - 尹晓东,郭彦林,马智刚,玄俊男
对闭口式组合楼板进行了耐火试验 ,结果表明 ,在标准升温情形下这种压型钢板 混凝土组合板具有较好的吸热性能和耐火性能 ,可达到一级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 ( 1 5h)要求
2005年01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86 ] - 2005年01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 ]
- 王亚勇,罗开海,杨沈
根据在深圳地王商业大厦 3 47 5m高程处对风速和结构风振动的多次测试数据 ,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 0 0 0 9— 2 0 0 1 )、《日本建筑学会对建筑物荷载建议》以及笔者提出的风速剖面模型确定的风荷载 ,采用SAP2 0 0 0的空间有限元程序对该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风反应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在 3 0 0m以上高程 ,风速剖面不再按指数或对数规律分布 ,而呈抛物线或多项式曲线规律分布。因此 ,在对高度超过 3 0 0m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风反应分析时 ,我国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风荷载取值可能偏高 ,建议进行调整
2005年01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70 ] - 牛春良
通过工程实例及理论分析 ,对横向风振“锁住区”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 0 0 0 9— 2 0 0 1 )中有关这一方面内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工程设计人员能有所帮助
2005年01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2 ] - 黄本才,郑本辉,芮明卓,王国俭
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上海久事大厦周围的风流场 ,并将建筑物表面平均风压的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两者结果吻合。同时进行了上海久事大厦周围高层建筑干扰影响的研究 ,并给出了湍流物理模型的建议。研究表明 ,先进的数值模拟和仿真技术应用于实际高层建筑风工程是可行的
2005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226 ] - 朱春明,胡绍隆
根据混凝土热传导和自然环境温度变化的特点 ,讨论了混凝土构件温度分布形式、界面温度的计算方法。对框架结构中温度作用与作用效应的非线性关系的分析表明 ,混凝土开裂后内力减小 ,但温度作用对结构仍有明显影响
2005年01期 65-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228 ] - 张岫文,叶列平,吴佩刚
引入成熟度的概念对传统的早期混凝土温度应力有限元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该方法考虑了温度和龄期对水泥放热速率和混凝土弹性模量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某大体积混凝土桩承台的现场测温以及温度应力的有限元实例分析 ,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的温度应力计算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5年01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58 ] |[下载次数:567 ] - 曾庆响
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等效截面”将双向受弯构件转化为单向受弯构件。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 0 0 1 0— 2 0 0 2 )规定的单向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建立相应的双向受弯构件计算公式 ,方法简便实用 ,与规范相适应 ,采用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表达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方法可行 ,且偏于安全。此外 ,还根据试验资料 ,建立了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回归公式
2005年01期 72-7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64 ] - 陶学康,林远征
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 ,包括材料及锚具系统、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的改进和提高、新增加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与施工、锚栓抗冲切新技术及提高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技术措施等
2005年01期 76-8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51 ] - 王佩琼,汤跃超,毛忠艺2005年01期 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25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