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利学,胡绍隆,朱春明
中国银行大楼是上海外滩一座具有中国传统装饰的早期高层建筑,采用钢框架结构。介绍了中国银 行大楼的建筑特色和结构特性,以及损坏状况、材料性能、自振特性等检测结果。用纯钢框架模型和等效钢筋 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模型分别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及侧向荷载组合下的受力性能。后者考虑了主体钢框架结 构、钢构件的外包素混凝土防护层、砌体填充墙以及楼、电梯间的钢筋混凝土墙等的作用,计算的结构动力特 性符合实测情况。评估结果表明大楼整体安全性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2005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248 ] - 江山
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设计和施工的一幢高层建筑的续建工程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流程。针对这 类由于新旧规范的更替而导致抗震设防标准提高的续建工程,从总体概念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对原设计进行优 化的思想,而对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及加固既遵循规范,又结合续建工程的特点适当提高抗震鉴定水平以满 足续建部分的结构安全度。并对关键部位———基础和转换大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方案对比和计算分析,认为 工程基础满足续建要求,无须加固;采用在转换梁上部增设两层剪力墙来共同承担上部荷载的加固方案。
2005年03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81 ] - 万墨林
包头钢铁公司新建住宅楼为底层框架、上部5层砌体结构,因设计错误,致使整个结构可靠性严重不 足。针对其各部分可靠性的差异,分别采用增设混凝土剪力墙和型钢组合梁、外包钢加固柱、外包钢加固梁、 预应力螺杆加固梁及局部砖墙外包钢板组合柱等方法,对原结构进行了全面加固。
2005年03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93 ] - 李永学
针对位于6度区的大庆乙烯分厂医院主楼砖砌体楼房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设置构造柱和混凝 土抗震墙、连接圈梁、封闭开口墙体、锚固女儿墙等加固方法,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加固后6年多的使 用表明加固效果良好。
2005年03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8 ] - 李辉,张惠英,杨军
介绍了4个JGN,RE500结构胶植筋混凝土柱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现象及结果,并与非植 筋柱进行了比较,探讨了锚固长度、焊接等因素对植筋混凝土柱延性和耗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测轴压 比0.3、锚固长度15d以上的焊接(焊接高度10d)、非焊接植筋混凝土柱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2005年03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63 ] - 林磊,叶列平
介绍了FRP加固砖砌体墙的试验研究以及受剪承载力分析。通过不同砂浆强度和高宽比的两批试 验,验证了FRP加固砌体墙能够有效提高其抗裂性能,改变破坏形态,提高受剪承载力,使抗震性能得到显著 改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砌体墙剪切破坏机理和FRP加固作用的分析,针对不同剪切破坏形态提出了受剪 承载力计算方法。试验结果验证,建议公式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砌体墙的受剪承载力。
2005年03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引用频次:100 ] |[下载次数:796 ] - 陈少雄,卢亦焱
以某大型屋面板补强加固为例,介绍了在混凝土屋面板板肋上半包裹碳纤维布条带,以提高屋面板 的承载力,并控制裂缝的开展的加固方法。分析了加固板及碳纤维布的受力状况,给出了加固后屋面板正截 面承载力计算公式与碳纤维布加固用量的计算公式。
2005年03期 28-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32 ] - 曹国辉,方志,吴继峰
进行了7根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试验,考虑了无二次加载历程、加载到未加固梁极限荷载 的50%、加载到未加固梁极限荷载的50%再卸载至极限荷载的25%三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布加固梁 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有显著提高;加固前初始应力水平越高,极限荷载提高越不理想。
2005年03期 30-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287 ] - 陆洲导,谢群,何海
通过5根连续梁的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加固T形截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受弯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在初始荷载小于极限承载力20%的情况下,可以忽略二次受力的影响。增加碳纤维粘贴层数对连续梁屈服荷 载影响较小,但极限承载力有一定提高。增加支座配筋率能有效提高支座及跨中的屈服荷载,但极限荷载并 无提高。采用改进后的“虚梁法”公式对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荷载吻合较好。
2005年03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34 ] |[下载次数:304 ] - 陆洲导,谢群,姜安庆
对4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偏压柱进行了静载试验,研究表明采用横向缠绕碳纤维布对加固后 偏压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提出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偏压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 和设计建议,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2005年03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55 ] |[下载次数:400 ] - 曹红刚,郑永镐
通过实际工程应用介绍一种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锤击瞬态反应技术的原理、分析方法以及应 用。该项技术可用于非桩混凝土结构的无损检测,特别是对大面积结构构件进行快速内部探伤。实践证明该 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数据容易获取,检测速度快。
2005年03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91 ] - 翁大根,黄伟,吕西林
对上海地区的一幢7层钢结构办公楼采用普通支撑和消能减震支撑两种抗侧力体系,在7度地震作 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消能减震支撑由钢支撑、粘滞阻尼器和橡胶支座组成。计算结果表明当两种 抗侧力体系对位移控制效果接近的情况下,普通支撑体系增加了刚度,同时也增加结构的层间剪力、与支撑相 连柱的轴力,而消能支撑体系能有效减少这些结构内力,故比前者大大提高了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试 验也表明所选阻尼器性能良好。
2005年03期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408 ] - 黄宗明,王耀伟
偏心结构在强震作用下进入非弹性反应阶段后,楼层强度分布状态将会对结构扭转耦联反应产生明 显的影响作用。着重对比了不同周期的单层偏心结构受强度偏心的影响程度,以此提出了通过改变楼层强度 偏心距来降低结构非弹性扭转效应的方法,并采用基于有限元柔度法的纤维模型梁柱单元模拟分析了钢筋混 凝土偏心框架的非弹性地震反应,对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2005年03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128 ] - 薛素铎
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在空间结构中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从隔震和消能减 振两个方面介绍其在大跨屋盖中的应用情况,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2005年03期 51-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引用频次:43 ] |[下载次数:431 ] - 张国军,吕西林
完成了3个高轴压比下扁柱试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讨论了其破坏形态及滞回特性,并分析 了轴压比、箍筋形式及配箍率等因素对试件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普通矩形箍筋柱的延性较差,采用带 十字拉筋的矩形箍筋柱的延性稍好,采用井字箍筋柱的延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框架扁柱的抗震 性能提供依据。
2005年03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04 ] - 黄靓,施楚贤,熊辉
震害和分析证明,填充墙的刚度效应能够较大地增加结构的层间侧移刚度,填充墙和框架梁的组合 抗弯刚度要远大于原有框架梁的抗弯刚度。在可能存在薄弱层、扭转破坏以及强梁弱柱情况时,规范应明确 考虑填充墙的刚度效应,并把薄弱层附近的上下层侧移刚度比控制在1.3~2之间。规范没有考虑填充墙的约 束效应可能使短肢剪力墙变为矮墙,框架梁变为短梁,针对这两种情况带来的不安全性,建议规范补充改进措 施。地震作用下填充墙有可能产生平面外破坏,建议规范对填充墙的高厚比进行限值,并适当提高对填充墙 中块体和砂浆的强度要求。
2005年03期 57-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99 ] |[下载次数:551 ] - 薛尚铃,许秀珍,胡朝晖,李云鹏,崔鸿超,蒙瑜
介绍了重庆万豪国际会展大厦带加强层钢结构框架 核芯筒结构体系设计的风荷载取值,结构布置, 抗风、抗震计算分析,主要抗震措施、节点构造及结构概念设计,并对大厦的人体舒适度进行了分析。经分析 认为基本对称的高柔结构,风荷载为控制设计的参数。采用外伸桁架是控制结构层间位移的有效方法。
2005年03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90 ] - 陈建斌,罗志远,潘颖,奚震勇,丁洁民
当前,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超限问题越来越多。依据新修订的规范,通过应用两套不同的软件SATWE 和ETABS,对某超限高层建筑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分析。得到了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等结果, 着重讨论了结构的不规则性及由此产生的抗震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还对两种软件的计算结 果进行了比较,特别指出了在运用ETABS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其述及的方法可供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 计参考。
2005年03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72 ] - 刘俊龙
完成了一组水泥土搅拌桩4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及桩顶应力、桩间土反力的原位测试。试验结果表 明,复合地基承载力高于单桩承载力;桩体屈服前,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桩土分担荷载比、应力集中系数、桩 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随外加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应力减少系数随外荷载的增加而减小。
2005年03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165 ] - 陈波
考虑变截面桩的弹性压缩变形、桩周土和桩端土特性,提出了桩长和桩端土阻力对桩端位移的影响 系数,利用变分原理推导出了基桩抗压刚度计算公式,计算值与工程实例测试值吻合较好。
2005年03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6 ] - 王紫琴
就某高层建筑基础发生开裂渗水的事故,分析了事故产生的原因。原设计布桩方案、基础形式和桩 土荷载分担的假定不合理,忽略了次应力的影响,以及施工管理不到位等。建议重视选择合理的结构设计方 案和由差异变形产生的次应力对上部结构安全的影响。
2005年03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4 ] - 任爱珠,戴飞,高佐人
第十届国际土木与建筑工程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于2004年6月在德国召开。对会议的中心议题“土 木与建筑领域的计算机协同工作”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作者在研制“西部地区中小跨径桥梁通用图形库”中取 得的经验,对计算机协同工作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对计算机协同系统的开发技 术进行了分析。
2005年03期 78-8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81 ] - 陈济坤2005年03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