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培福,薛彦涛,肖从真,王翠坤,孙慧中,徐自国,谷荣杰
[提要]为了研究高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一个30层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的拟静力试验,结构层2为转换层,模型缩尺比例为1∶10。介绍了模型设计、试验概况和主要试验结果。试验发现:型钢混凝土框架与核心筒的协同作用,使整体结构有较高的承载力,也具有一定的延性,抗震性能较好;结构未发生层剪切破坏,最终破坏模式是在倾覆力矩作用下底部核心筒受拉墙肢及受拉侧外框柱拉断。
2005年05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引用频次:157 ] |[下载次数:1147 ] - 傅学怡
[提要]根据国外震害调查,参考国外有关设计规范,结合实际工程弹塑性静、动力分析结果和整体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成果,针对整浇钢筋混凝土多高层建筑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级抗震设防目标的实施,提出了比较连续一致的直接复核中、大震作用效应的抗震设计新方法。提出了结构抗震设计的新理念:竖向构件按中、大震设防,水平构件按小震设防的设防水准和避免脆性破坏实现结构延性的控制标准等。工程抗震设计实践表明,此理念与现行规范衔接,可操作性强,并为复杂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进一步进行弹塑性静、动力分析复核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2005年05期 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41 ] |[下载次数:668 ] - 魏琏,王森
根据78抗震规范、89抗震规范以及抗震规范(GB50011—2001)、高规(JGJ3—2002)中有关结构抗扭设计的规定,对对称规则结构的定义、结构周期与位移的关系、结构偶然偏心的考虑、扭转周期比与扭转位移比的控制等进行了论述。澄清了当前设计中一些令设计者困惑的问题,为地震作用下对称规则结构的抗扭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可行的设计方法。
2005年05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55 ] |[下载次数:553 ] - 黄锐
讨论了抗震设防高烈度区异形柱结构设计中的框架节点抗剪验算和地震作用方向,提出需要通过节点抗剪验算来控制抗震设防高烈度区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分析发现地震作用计算方向对异形柱配筋计算影响较大,并讨论了目前异形柱结构设计中存在的相应问题。
2005年05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62 ] - 2005年05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4 ]
- 李军强
通过直接积分和模态叠加两种方法研究了带TMD结构均方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应用非平稳随机响应问题的统一解法理论,并引入常用的微分方程数值积分Runge Kutta方法,解决了复杂的非平稳随机响应问题,计算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探讨了设计非平稳地震激励TMD结构参数的方法。
2005年05期 21-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2 ] - 廖述清,裴星洙,周晓松,张立
高层(超高层)建筑自振周期长,在进行抗震设计和验算时,有必要利用长周期强震动进行分析,而目前可靠的长周期强震动记录数据很少。利用几条地震波对多层和高层结构应用时程法(Wilsonθ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结构的动力系数随楼层的增高而增大。
2005年05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引用频次:62 ] |[下载次数:693 ] - 丰硕,项贻强,谢旭
结合我国现行抗震规范的场地划分,提出了一种将非平稳随机地震动等效为平稳随机过程的地震动功率谱模型,导出了谱强度与最大地面运动加速度均值、地震烈度和地震水准的关系,并考虑了部分相干效应、行波效应等空间相关特性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对比反应谱法验证了自功率谱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可用于空间结构的单一激励或多点激励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05年05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431 ] - 宋天齐
大量震害分析表明,减轻地震灾害的重点是实施科学的地震对策,地震对策的关键因素是合理的设防水准。设防水准是否符合现实,取决于很多因素,历次震害的实践表明准确的设防水准能有效减轻震害,反之将带来巨大的灾难。建议提高现行规范的设防水准。
2005年05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5 ] - 畅君文,沈征宇,路海臣
盛大金磐2号楼通过调整房型和墙体布置,在层3设置转换大梁实现了荷载的竖向传递。采用加大端部横墙及其附近混凝土构件的截面面积和提高端部柱的抗震等级的方法减小了结构扭转效应。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对构件的合理设计,结构整体变形、周期比、位移比均满足规范要求。
2005年05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7 ] - 常林润
星城广厦是一栋大底盘多塔楼的复杂结构体系。在结构分析中,连续各塔的底部裙房楼板采用符合实际的“多个刚性平面块间柔性连接的假定”或弹性楼板假定。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均应满足规范要求。分析计算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力学模型,还应进行必要的单塔独立计算,计算时选取振型数应为塔数的9~15倍,裙房顶层及相邻下层的梁板应进行适当的加强处理。
2005年05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266 ] - 熊进刚,郑福焱,范玮琦,刘新民
利用SAP93软件,根据某高层结构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厚板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用等效荷载法确定了预应力钢筋的数量和布置方式;由承载力极限状态得到非预应力筋的大小,采用必要的外加剂保证厚板的施工质量,预应力钢筋的张力大小用双控法确定。在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对转换板的受力性能进行了检测,测量值与计算值相符。
2005年05期 39-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44 ] - 刘坚,李开禧,黄襄云
提出了一种考虑钢框架节点柔性、梁柱pδ效应、结构PΔ效应和剪切变形的高层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超级单元法计算方法。推导了考虑四种因素情况下,高层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的钢框架部分层抗侧刚度及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超级单元刚度矩阵。
2005年05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12 ] - 孙建琴,王忠礼,李从林
提出高层建筑结构考虑扭转简化分析的超元法,将纵横向各片抗侧力结构均简化处理成一根等效柱。空间协同分析时,采用超元法(每个单元由多根杆组成)计算等效柱的侧移刚度矩阵,自由度成倍减少。不论是框架、框剪结构还是剪力墙结构,计算侧移刚度矩阵、内力和位移时,都具有统一算式,计算简便。
2005年05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94 ] - 丁翠红,顾建文
针对弹性长桩,采用“m”法求解弹性挠曲微分方程,求得桩的抗弯刚度,把单桩(单排桩)等代成一抗弯刚度相同的两端刚接的柱子,与上部结构以及拉梁一起进行共同作用内力分析,从而求出桩柱的偏心荷载对拉梁的影响。通过算例的计算可知,在规范允许的最大桩偏位情况下,拉梁的弯矩和配筋比无偏位的有大幅度的增加,并提出了拉梁内力计算方法。
2005年05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22 ] - 苗胜军,李军才,王克忠
总结了高层建筑结构地基沉降预测的指数曲线三点法、Asaoka法、双曲线法和Logistic曲线法。工程实例计算和实测结果表明,双曲线法计算收敛慢,结果偏大;Asaoka法的结果与实测值接近;Logistic法能较好地反映线性加载或近线性加载的沉降时间关系;指数曲线法的计算收敛快,但计算结果偏小。
2005年05期 50-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49 ] - 余闯,宰金珉,刘松玉
桩筏基础产生差异沉降的原因是基础底部的支承刚度分布不均匀,可以通过改变部分桩长来调整基础刚度分布的方法来解决。工程实测值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中间采用长桩,边角采用短桩可以减小差异沉降,在计算中需要引入地基土非线性特性。
2005年05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9 ] - 武亚军,张国军,栾茂田
在对基坑开挖的有限元模拟中,土体刚度矩阵、外荷载和开挖荷载等都随开挖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刚度矩阵采用空气单元方法处理,开挖荷载采用Mana方法计算。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加大,最大水平位移的位置由边坡内部移至坡面上,而坑底隆起减小。
2005年05期 55-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24 ] - 姚攀峰,张明,刘晓春,李华
根据朗肯土压力理论,北京地区土压力计算值远大于实测土压力值。针对这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引入广义朗肯土压力公式,结合北京地铁13号线东直门车站基坑支护工程,对理论计算土压力和实测土压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该地区非饱和土土压力计算的基于试验指标的广义朗肯土压力表达式。
2005年05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81 ] - 徐金声,薛立红
提出了新型预应力混凝土夹层板楼盖结构体系的设计慨念、构造与施工技术的工程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了跨度(或柱网)6~12m的多层与高层建筑。进行了楼盖结构体系的经济效益分析,提供了同条件的多种楼板组成的楼盖结构体系的技术经济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夹层板楼盖结构具有施工方便、节省造价、增大使用空间等优点。
2005年05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119 ] - 薛立红,徐金声
介绍了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混凝土夹层板在主跨度方向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内容。详细描述了计算原理和叠合层与夹层板连接的构造措施。实例设计表明,预应力夹层板楼盖结构两个方向的设计均可采用现行规范中叠合式受弯构件的设计方法。
2005年05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194 ] - 薛立红,徐金声,曹宝平,高栋
[提要]进行了柱网为6m×6m的两跨连续装配整体式二次预应力夹层板的试验研究,得到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结构的裂缝发展规律和荷载挠度关系,分析了结构的受力特点。同时研究了结构体系承载力极限状态的性能。结果表明,这种结构体系满足规范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而且结构的整体性能因二次预应力而得到提高。
2005年05期 69-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181 ] - 王红囡,周德源,吴晓涵
进行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两榀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伪静力实验。有粘结试件的梁端裂缝和柱脚裂缝均比无粘结试件要早,有粘结试件的破坏水平位移比无粘接的大。比较分析表明,两结构都表现出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但有粘结件稍强一些。试验结果说明预应力框架的设计中应适当提高柱梁的强度比要求。
2005年05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66 ] - 彭亚萍,刘增夕,黄博升
介绍了碳纤维板材加固某工业建筑中混凝土梁的设计原理和算法、施工要点、后期检测等全过程的情况,提出了比较适合碳纤维板材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工程的使用为大量推广该加固技术提供了实践经验。
2005年05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22 ] - 吴燕燕,余承飞,陈幼璠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平法楼梯软件使用手册》(03G101—2s)是楼梯设计软件GALTCAD的使用说明。该软件是配合国标图集03G101—2编制的板式楼梯计算及绘图软件,是将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标准图的一个尝试。介绍了该软件的适用范围、使用特点、功能、主要步骤和优越性。
2005年05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5 ] - 王禹平
[提要]建筑模网结构形式目前主要应用于多层结构中,属于一种剪力墙结构。提出了这种结构在实际使用中的一些特点和设计与施工中的问题,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和《建筑结构抗震规范》(GB50011—2001),指出了建筑模网结构形式尚须改进之处以及多层建筑采用框剪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5年05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67 ] - 岳建伟,姜忻良2005年05期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