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协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


  • 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秦士洪,皮天祥,骆万康

    对圆形孔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圆形孔烧结多孔砖砌体的受压破坏过程及形态与普通实心标准砖砌体类似,但呈现出更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其抗压强度高于现行规范值。分析了4种强度等级的砖与5种强度等级的砂浆配砌的20组(80个)砌体抗压试件的试验结果。提出了抗压强度平均值的建议公式,并与矩形条孔多孔砖砌体的试验结果以及现行规范的抗压强度指标作了对比。

    2005年09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268 ]
  • 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

    秦士洪,皮天祥,骆万康

    介绍了20组(80个)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受压试件的受压变形性能试验研究,分别采用对数型表达式、一段式抛物线型表达式和两段式表达式三种模式回归分析了其受压应力-应变关系,并讨论和推荐了砌体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峰值应变的取值。

    2005年09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156 ]
  • 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秦士洪,胡珏,骆万康,皮天祥

    介绍了两种孔型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通缝抗剪强度试验概况与结果,探讨了多孔砖砌体的抗剪机理。通过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多孔砖砌体通缝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和抗剪强度指标,与现行规范规定的设计值相比平均高47%。

    2005年09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191 ]
  • “深圳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中央大厅四柱支承超大跨度多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研究”课题通过部级鉴定

    2005年09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3 ]
  • 烧结多孔砖砌体复合抗剪机理与强度

    胡珏,秦士洪,骆万康

    通过90个烧结多孔砖砌体三砖模型在不同轴压比下的抗剪试验,初步探明了多孔砖砌体在剪压复合受力下的破坏形态及破坏机理。经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并与实心砖砌体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出砖孔洞对砌体复合抗剪能力的影响规律,从而对剪压复合受力理论及抗剪强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补充与发展,给出了相应的算式。

    2005年09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54 ]
  • 孔洞对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及抗压强度取值

    陶秋旺,施楚贤

    对多种类型的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的试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在相同条件下,页岩多孔砖砌体的强度是粘土多孔砖的1.25倍;同时考虑砖的尺寸和孔型时,P型圆孔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与M型矩形孔多孔砖的相同;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随着孔洞率的增加而减少。提出了考虑孔型、砖尺寸与孔洞率的孔洞率综合影响系数,并建立了考虑孔洞率综合影响系数和材料种类系数的P型圆孔与M型矩形孔多孔砖砌体抗压强度计算公式。

    2005年09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268 ]
  • 带壁柱砖墙上大梁垫块尺寸分析

    童岳生,史庆轩,周丽萍

    对带壁柱砖墙上大梁垫块的平面尺寸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增大与大梁跨度垂直方向的垫块长度对增大局部承载力比较有效。建议当有必要时可采用T形平面形状的垫块,以满足垫块下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要求,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及算例供参考。

    2005年09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5 ]
  • 配筋砌体单层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程才渊,郑颐,吴明舜,刘洪

    配筋砌体以其受力性能好,施工便捷,节省建筑材料,在防止房屋开裂方面有显著效果等诸多优点而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小高层住宅房屋的主导型新型墙体材料之一。通过一个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配筋砌体单层房屋模型的振动台试验,探讨了配筋砌体房屋的动力性能、墙体内钢筋的应变变化、配筋剪力墙和非配筋隔墙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试验过程中模型房屋的刚度、阻尼的变化等,考察了配筋砌体模型房屋的受力情况和破坏过程。试验表明配筋砌体房屋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005年09期 28-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23 ]
  • 玻璃砖砌体弯曲性能试验研究

    薛伟辰,周杰,彭炎云

    基于24个试件的平面内弯曲抗拉试验、1片板的平面外弯曲抗拉试验以及两片大型墙体的抗风试验,对玻璃砖砌体的弯曲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玻璃砖砌体受弯的设计建议。

    2005年09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8 ]
  •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超声波检测试验及计算公式研究

    陈志华,李黎明,李树海,陈敖宜,张大煦

    分析了目前用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计算的三种理论,依据理论分析和钢管混凝土超声波检测的试验数据,提出了矩形钢管混凝土柱计算中叠加原理的应用论据。基于日本矩形钢管混凝土柱计算的叠加理论,按照计算简洁、概念明确和安全可靠的原则,确定了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计算公式,并用于天津市钢结构住宅设计规程(DB29—57—2003)。

    2005年09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27 ] |[下载次数:308 ]
  • 钢骨为圆钢管的高强混凝土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陈周熠,赵国藩,林立岩,易伟建

    介绍了以圆钢管为钢骨的劲性高强混凝土柱的剪切性能试验的试验概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在计算时,采用了将构件分成几个独立的抗力机构,相互叠加构成构件抗力体系的计算方法的计算模型。进而利用剪切性能试验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参数回归,得到以圆钢管为钢骨的劲性高强混凝土柱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2005年09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209 ]
  • 薄壁矩形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研究

    沈之容,蒋涛

    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其诸多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对薄壁矩形钢管混凝土两种形式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和分析表明,这些节点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完全可以在多层建筑中使用。

    2005年09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60 ]
  • 劲性轻骨料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邵永健,毛小勇

    对劲性轻骨料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了试验,并用《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和ANSYS软件对其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劲性轻骨料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建议,供工程设计参考。

    2005年09期 45-4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07 ]
  • 计算机辅助优化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

    张念泉,李千山,李开原,张之勇

    介绍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结构优化实用算法以及基于此算法的实用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可以用来指导或优化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的设计工作,节约土建成本,提高设计质量以及实现设计自动化。目前该系统已用于三十多项大型房屋结构设计优化项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5年09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5 ]
  • 深圳远洋中心大底盘双塔楼带转换层结构抗震分析

    赵作周,钱稼茹,叶列平,方鄂华,李汉淼,杜军

    通过深圳远洋中心结构的弹性和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以及转换层及其上下楼层的局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讨论了高位转换双塔结构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大底盘双塔结构塔楼之间存在平扭耦联空间振型;型钢混凝土转换箱梁能有效地传递上部结构传下来的力,但在转换箱梁与内筒连接部位、箱梁底板与顶板在筒体周围以及框架柱的位置存在应力集中;在转换层附近、塔楼与裙房连接附近以及设备层附近结构刚度有不同程度的突变。

    2005年09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258 ]
  • 有侧移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纵向挠曲二阶效应的分析

    童岳生,童申家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纵向挠曲二阶效应做了分析。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纵向挠曲二阶效应与柱的特征值(轴压应力、长细比、混凝土弹性模量等的综合系数)以及柱两端弯矩比值有关。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纵向挠曲二阶效应可不予考虑。某些偶然情况须考虑时,可采用所介绍的方法。

    2005年09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82 ]
  • 有限元计算建模过程中不同单元的连接

    孙战金,张其林

    复杂的结构工程课题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有时是比较复杂的,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单元形式构成一个混合的计算模型。根据笔者从事多年有限元计算所积累的经验,举例总结了在有限元分析建模过程中处理不同类型单元连接的方法。对于简单情况,可以选用建立约束方程组的方法,而直接引入刚度法则在使用中更简单直观。计算表明,两种方法都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2005年09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511 ]
  • 异形柱框架中间层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傅剑平,张笛川,韦峰,白绍良

    完成了4个梁、柱均为T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中间层端节点足尺组合体试件的低周交变加载试验。精确量测了不同受力阶段进入节点区上、下梁筋的应变分布状态、节点区腹板箍筋沿受力方向箍肢的应变量以及反复加载下梁筋由节点区的滑出量;分析了节点区的破坏形态和节点翼缘对节点区的抗剪作用,以及这类节点的综合抗震性能;检验了按我国《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设计的该类节点在梁端先屈服条件下的抗震受剪承载力。

    2005年09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引用频次:32 ] |[下载次数:250 ]
  • 缓粘结预应力筋在天津力神锂离子电池扩建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何德湛

    2005年09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77 ]
  • 节能节地型预应力框架夹层板楼盖体系

    刘明宝

    2005年09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 ]
  • 部分预应力叠合受弯构件裂缝计算的新探讨

    尚自端,王秀格,李振宝,吕志锋

    预制叠合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针对这样的现状,从部分预应力叠合受弯构件的特点及其制作过程出发,深入分析了二次受力对叠合断面应力应变状态、断面的初期刚度、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参考了各国规范和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裂缝间距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正常使用状态下的裂缝宽度的计算问题。依据建议式得到的诸计算值与实测值完全一致。

    2005年09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07 ]
  • 方底钢筋混凝土球扁壳基于双剪屈服准则的极限分析

    陈家瑾,范存新

    利用双剪屈服准则建立了用机动法计算钢筋混凝土球扁壳的塑性屈服线理论,给出塑性屈服线求极限荷载的方法,使其更加合理。建立了矩形底的钢筋混凝土扁壳的屈服条件,并用无矩和有矩理论求解出方形底周边铰支的球扁壳的极限载荷。

    2005年09期 78-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9 ]
  • ACI318—2002规范抗弯统一设计方法简介与分析

    董旭华,肖岩

    简要介绍了美国混凝土协会ACI318—2002规范有关抗弯构件设计的统一方法,并就梁和柱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对2002规范和1999规范作了对比。结果显示两者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采用统一设计方法的2002规范,尽管计算量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理论上更加合理,对我国设计规范的修订有一定借鉴意义。

    2005年09期 82-8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8 ]
  • 南昌一超高层建筑嵌岩桩设计与检测

    王可,黄志广

    通过南昌某超高层建筑工程嵌岩桩设计、检测和沉降观测结果的介绍,阐述了在江西地区软质粉砂基岩上设计嵌岩桩时,采用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公式计算与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准确合理地选取单桩极限承载力,既安全可靠又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

    2005年09期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4 ]
  • 基于超固结比与变形的基坑被动区土压力计算

    汪中卫,刘国彬

    通过对挡土结构被动区土压力计算方法与模式的分析,指出现行计算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与不合理性。根据基坑开挖工程的特点,考虑了基坑被动区土体在超固结状态下K0值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土体卸荷的变形模量的土压力与变形的计算关系式,并通过工程实例对本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2005年09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27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