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协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专栏

  • 基于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大跨度场馆优化设计

    陈星;区彤;李松柏;丁锡荣;焦柯;

    基于动力弹塑性分析,介绍了三个大跨度场馆的大震下安全度评价和优化设计,通过对核心筒和钢构件截面的优化,形成合理的结构破坏模式,达到节省钢材并减少剪力墙和主要受力构件在大震下塑性屈服的目的。大震下动力弹塑性分析不仅为第二阶段设计提供了验算手段,同时也为第一阶段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了依据。

    2009年08期 v.39;No.v.3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56 ]
  • 2010年亚运会自行车馆结构设计

    廖旭钊;

    广州自行车馆为2010年亚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屋盖采用局部双层的单层椭圆球面网壳结构。网壳通过可径向滑动球铰支座与下部混凝土结构连接,网壳周边设置封闭环形约束桁架,中间单层壳体部分利用建筑凸肋造型设置加劲桁架,解决了保证整体稳定和减小温度应力之间的矛盾,同时避免了网壳侧推力直接传递给下部混凝土结构,简化了网壳支座及下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节约了混凝土结构的造价。

    2009年08期 v.39;No.v.3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42 ]
  • 中山博览中心结构设计

    李恺平;廖旭钊;梁艳云;梁子彪;陈应专;劳智源;

    中山博览中心屋顶为双向曲折形屋面造型,屋盖采用90m大跨度多跨折线形平面圆管钢桁架结构,楼层采用钢框架结构。结构平面尺寸达216m×126m,为减小温度作用,采用了支座混合布置温度内力释放技术,既释放了结构的温度内力,又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对于多管相贯和等径管相贯节点,采用新型鼓形圆管相贯焊接节点,与铸钢节点相比,质量好,加工和检测方便,造价低。

    2009年08期 v.39;No.v.39 1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8 ]
  • 东莞海德广场双塔连体高层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焦柯;李松柏;陈润辉;

    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弹塑性模型,对160.4m高东莞海德广场双塔连体高层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整理,初步掌握了该双塔连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特性,为深化结构设计和加强薄弱部位提供了依据。

    2009年08期 v.39;No.v.39 17-1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428 ]
  • 高强钢管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试验研究

    孟焕陵;赏锦国;黄维纲;

    针对C70,C80,C90高强钢管混凝土,通过抽芯取样、预埋试块及间接养护对比试验,探讨不同龄期外界物理行为对高强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养护条件下高强钢管混凝土随龄期强度发展规律。结果表明,高强钢管混凝土强度对抽芯取样等外界扰动较为敏感,间接养护可模拟钢管内部混凝土的养护环境,其标准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可作为判定钢管混凝土强度的依据之一;随着龄期的增长,钢管的特定养护环境会使得混凝土强度后期增长较多,达到甚至超过标准养护和"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强度。将试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009年08期 v.39;No.v.39 20-2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24 ]
  • 超高层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

    周敏辉;黄襄云;

    介绍了超高层钢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特点,制作了1∶20比例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通过相似关系得到原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与反应,随着地震作用的不断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不断递减,从而确定结构的薄弱部位,为超高层钢骨混凝土结构合理进行结构设计提出了参考建议。

    2009年08期 v.39;No.v.39 23-2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7 ]
  • 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不穿心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李松柏;李桢章;梁继忠;

    为了掌握钢管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梁不穿心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8个试件在恒定轴力和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不穿心节点梁的纵向钢筋与钢管柱环板所采用的焊接和搭接两种连接方式、牛腿长度等参数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钢筋焊接与搭接两种连接方式的节点滞回曲线均较为饱满,延性系数均能满足抗震设计要求,但焊接节点比搭接节点具有更高的承载力,且刚度退化不明显。搭接节点由于混凝土较早开裂和损伤,其"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抗震性能较难满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焊接节点整体抗震性能优于搭接节点。牛腿长度对节点延性和承载力影响很小。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设计建议。

    2009年08期 v.39;No.v.39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408 ]
  • 锚杆静压桩在广州旧白云机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邓汉荣;蒋运林;张梦青;张守林;陈积奋;

    广州旧白云机场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0万m2。由于建筑功能改变以及增层要求,原结构部分地基基础不能满足新的荷载要求,采用锚杆静压桩对原结构地基基础进行加固。着重介绍锚杆静压桩在地基基础加固设计中的计算方法和施工参数的确定原则,同时通过对传统锚杆静压桩的施工工艺进行适当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压桩机的周转速度,扩大锚杆静压桩的应用范围。

    2009年08期 v.39;No.v.3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47 ]

简讯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 新型SRC柱-RC梁节点在对称荷载下静力性能试验研究

    王载;林旭川;王文宇;潘鹏;叶列平;钱稼茹;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钢骨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的环梁节点,该节点传力途径为:框架梁剪力经环梁扩散传递给节点以下钢骨混凝土柱;框架梁端弯矩首先传递给环梁,环梁依靠整体拉压形成力偶将弯矩传递给钢骨混凝土柱。采用在柱顶施加恒定轴力的同时给框架梁端施加竖向力的加载模式,分别对正交、斜交两种形式的节点进行了单调受弯试验和单调受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类节点可以有效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目标。同时,给出了新型环梁的配筋验算方法。

    2009年08期 v.39;No.v.39 36-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72 ]
  • 配有双圆钢管的钢骨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力研究

    陈亚春;刘俊;张晓民;魏洋;

    针对配有双圆钢管的钢骨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核心区混凝土、外围混凝土和钢管、钢筋的材料本构关系,建立了钢骨混凝土柱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轴心受压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及原理,对已有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进行了验证。

    2009年08期 v.39;No.v.39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86 ]
  • 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李斌;高春彦;石小燕;

    完成了四个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节点(外加强环)模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表明: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节点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达到极限荷载后具有良好的延性和稳定的后期承载能力,位移延性系数在3.5~4.76之间,满足延性节点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梁柱线刚度比较大的试件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弹性阶段刚度,增大轴压比对试件的弹性刚度影响不大,但随着轴压比的增加,试件的后期变形能力有减小的趋势。

    2009年08期 v.39;No.v.39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277 ]

混凝土结构

  • 新配筋方案小跨高比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

    李方圆;梁兴文;张涛;

    联肢剪力墙中的洞口连梁一般为小跨高比连梁,这种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目前尚未很好解决。根据9个沿梁截面高度布置三层封闭箍筋连梁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影响连梁破坏形态、位移延性系数和耗能比的因素。研究了连梁跨高比、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箍筋数量和纵向钢筋数量对其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新配筋方案小跨高比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提出了相应的剪压比限值。受剪承载力公式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2009年08期 v.39;No.v.39 48-5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252 ]
  •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受弯计算适用性研究

    白文辉;王柏生;

    通过对6根不同配筋率、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弯试验,分析了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力、构件的变形性能和破坏特征。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提出的普通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计算公式,验算了再生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挠度和最大裂缝宽度。验算结果表明,用普通混凝土梁的计算公式计算再生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是可行的;而最大裂缝宽度计算结果略小于实测值,且变异系数较大;挠度的计算值小于实测值近20%。

    2009年08期 v.39;No.v.39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249 ]
  • 垂直荷载作用下板柱结构计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刘文珽;姚谦峰;

    比较了国内外三个主要规范:英国规范BS8110—1997、美国规范ACI318—2005及我国规范GBJ130—90关于板柱结构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推荐分析方法的不同特点,通过算例考察了不同规范之间、同一规范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并与杆、壳单元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实用设计方法与有限元法之间的差别,指出了实用设计方法的不足。通过有关试验成果验证了有限元法的准确性,并提出了设计建议。

    2009年08期 v.39;No.v.39 56-5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18 ]
  • C70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浇筑工艺的足尺试验研究

    孟焕陵;黄维纲;

    对5片大型配筋剪力墙进行足尺模型试验,研究5种不同分层浇注厚度及振捣方式对C70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浮浆厚度、收缩裂缝及强度、温度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浇注工艺对和易性、坍落度、扩展度、表面裂缝、温度控制影响较小,对浮浆的影响较大;均匀振捣与超振剪力墙的浮浆厚度较大,抽芯试样强度合格,未振捣的剪力墙的浮浆厚度较小,但抽芯试样强度不合格;每层浇筑厚度宜控制在0.8~1m,且均匀布料振捣,该值能为现行规程的修订与完善提供试验数据参考。

    2009年08期 v.39;No.v.39 60-6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27 ]
  • 施工现场高性能混凝土柱早期自收缩试验研究

    贠英伟;何朋立;蔡艳红;

    使用埋设型KM系列应变传感器成功监测了处于模拟施工现场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柱早期自收缩变形特性,特别是混凝土浇注后24h的自收缩变形情况。从试验结果看,硬化前后24h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变形增长最快,绝对变形值也比较大,24h自收缩值超过14d自收缩变形量的70%;而配筋混凝土试件由于配筋形成的钢骨架对自收缩的约束作用,其自收缩变形小于同等条件的素混凝土试件。监测和分析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早期的自收缩变形将对减少结构微裂纹、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2009年08期 v.39;No.v.39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2 ]
  •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陈孝堂;

    通过工程实例找出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经常遇到的几种常见问题,进行结构布置方案的安全性分析,从抗震合理的角度出发力求消除相关争议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改进方案,并对相关规范或标准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合理化改进建议。

    2009年08期 v.39;No.v.39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269 ]

工程抗震

  • 9度设防区某办公楼主体结构设计

    冯军;

    从概念设计出发,阐述了高烈度区建筑结构设计"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思想。竖向构件是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维系结构整体稳定的基石,须确保竖向构件在大震作用下内力重分布后仍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因此,"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墙肢弱连梁"是确保结构在大震作用下裂而不倒的延性措施。对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结果"相对最佳"的合理性判别以及对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相适应的抗震受剪承载力的调整,是保障框架柱不出现柱铰机构的关键。"耗能元件"和梁端"屈服区"运用"抗"、"调"相结合的"强剪弱弯"的措施是确保结构耗能和传力途径通畅的技术保证。

    2009年08期 v.39;No.v.39 69-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69 ]
  •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层间位移及其限值的探讨

    袁钰;吴京;

    通过OpenSees对两个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算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无害位移在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层间位移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上下两层水平位移差代替层间受力位移已具有足够的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根据"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结合屈曲约束支撑的耗能性能、变形能力和保护主体结构的作用,提出了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的层间位移角限值。

    2009年08期 v.39;No.v.39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632 ]
  • 地下室不同约束条件下框-剪结构自振周期对比分析

    孙香红;陈建兵;

    以江苏省某工程为背景,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三种实体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考察了带地下室的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在不同边界约束条件下的自振周期与振型。比较分析表明,地下室回填土对此结构的自振周期影响很小,可以忽略;而是否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则对自振周期影响很大。将分析结果与几种经验公式进行的比较表明,确定带地下室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自振周期时,考虑地下室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2009年08期 v.39;No.v.3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90 ]
  • 清代九檩大式殿堂弹塑性动力性能分析

    李小伟;赵均海;张玉芬;周春利;

    为了研究清代九檩大式殿堂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特性,根据《清式营造则例》清代九檩大式殿堂真实的结构工艺做法,建立了一个带斗拱、带侧脚的清代九檩大式殿堂模型,对该殿堂体系进行了弹塑性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考虑了木结构材料的各向异性、斗拱的减振作用、榫卯节点的连接特性、柱与础石之间的摩擦耗能作用、侧脚和生起的作用,并全面考虑了清代九檩大式殿堂所有的结构特性。分析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清代九檩大式殿堂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

    2009年08期 v.39;No.v.3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引用频次:36 ] |[下载次数:277 ]

钢结构

  • 南京金奥大厦巨型斜支撑异形铸钢节点试验研究

    舒赣平;杨奔征;左江;卢建峰;

    南京金奥大厦超高层建筑采用巨型支撑-筒中筒三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其中提供抗侧力刚度及支承外挂墙体的巨型钢斜支撑为此结构的一大特点。巨型钢斜支撑的节点采用异形铸钢连接节点,对其进行了在平衡和不平衡荷载工况下的3个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利用ANSYS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实测值吻合良好。结果表明,节点应力分布不均匀,销栓孔壁承压区局部应力集中但无明显塑性变形,该节点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工作,可以满足结构多道设防的性能化设计要求。

    2009年08期 v.39;No.v.3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18 ]
  • 杭州湾观光塔铸钢节点试验研究

    陈海洲;王洪军;张其林;

    介绍了杭州湾观光塔铸钢下节点1∶4缩尺模型试验情况,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下节点进行真实试验状态的模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过程发现,真实的试验状态的模拟即真实约束的施加是铸钢节点有限元分析结果是否正确的关键。验证结果表明有限元建模方法正确,计算结果可靠,与试验吻合良好,从而为工程设计、分析提供参考。

    2009年08期 v.39;No.v.39 88-9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79 ]
  • 改进加盖板法用于D型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潘秀珍;郝际平;王德法;高杰;

    提出一种新型剪切型耗能梁段与柱连接节点——改进加盖板方案,在满足梁端抗弯、抗剪承载力的同时,放松对耗能梁段的约束,使其充分发展剪切塑性变形,耗散更多的地震能量。采用1∶3缩尺模型,将该新型方案用于D型偏心支撑结构中,与传统的D型偏心支撑结构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加盖板方案的单斜杆偏心支撑结构具有很好的抗侧移刚度和变形能力,并具有足够的抗侧移能力;可以将耗能梁段从柱边移开,从而允许耗能梁段有较大转动,耗散更多的地震能量。同时也给出了改进加盖板方案的设计方法。

    2009年08期 v.39;No.v.39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39 ]
  • “海鸥”大悬挑钢结构抗风设计

    李开伦;徐志宏;马升东;

    介绍一对坐落在青岛的"海鸥"大悬挑钢结构的设计过程。首先根据仿生工程学对该大悬挑钢结构进行概念设计,从仿生学和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出发,以现行国家规范为约束条件,以实现建筑效果及最少用钢量为目标,进行了方案比选。

    2009年08期 v.39;No.v.39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72 ]

地基基础

  • 高层建筑的结构刚度对箱形基础性状的影响

    陈卫;赵锡宏;

    对9个箱形基础工程实测结果的定量分析表明,上部结构刚度增长存在一个临界层数(界限高度):当建造到某一结构层后,上部结构刚度形成,基础与上部结构接近一个刚性体整体工作;基础沉降和地基反力等量增长,其曲线形状基本保持不变;箱形基础底板钢筋应力开始下降或基本不变;竖向刚度趋向于最大值。根据高层建筑与深梁工作性状的可比性,对于箱形基础,可以把0.3,0.5和0.7倍的基础长度作为剪力墙、框剪、框架结构上部刚度界限高度的初步判别。

    2009年08期 v.39;No.v.39 99-10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84 ]
  • 华山医院某病房楼基础结构设计

    畅君文;顾冲;吴兴昌;

    阐述了某地下室混凝土筏板基础在考虑周边地下连续墙和基础板内施工立柱桩等实际边界条件下,分别采用不同的单元和连接节点进行模拟所做的整体建模计算与设计过程。通过分析施工和使用阶段可能出现的几种工况下产生的变形和内力,得出最大内力与变形分别出现在基础板与地下连续墙连接附近和基础整板跨中某一区域的结论。

    2009年08期 v.39;No.v.39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8 ]
  • 普通直身桩与挤扩多支盘桩受力机理对比试验研究

    夏光宏;

    通过在桩身不同部位埋设土压力盒和钢筋应力计等原位测试手段,对相同桩长、相同主桩径的普通直身桩和挤扩多支盘桩进行了对比性试验,分析了两种桩在受力机理上的区别,研究了挤扩多支盘桩的载荷传递机理,以及支盘端阻力、桩身侧摩阻力随着沉降、载荷改变的变化规律,为该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9年08期 v.39;No.v.39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51 ]
  • 扩底管桩试验及其工程应用

    丁翠红;龚峰;应义淼;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与等直径桩进行对比,并在工程中试用,对扩底管桩的承载性状和扩大头的形成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发现管桩经静压混凝土扩底后扩大头为近似椭球体,扩底管桩比普通封底管桩承载力提高显著,桩端土挤密作用明显,桩端土压力影响范围广。工程试用结果证明该桩型具有承载力高、沉降小、经济环保等特点。

    2009年08期 v.39;No.v.39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7 ]
  • 厚薄承台界定的新方法和梁式模型法的修正

    卢波;过超;戴国亮;龚维明;

    大量的试验与研究结果均表明,梁式模型法适用于多桩薄承台设计,对于厚承台并不适用。通过对国内外桩基承台试验数据统计,确定空间桁架方法和梁式模型方法应用于承台的界限,也即如何定义"薄"承台和"厚"承台;并且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数学统计,考虑承台底层纵筋对抗剪和抗冲切的有利作用,对梁式模型法的冲切和剪切公式进行了修正。

    2009年08期 v.39;No.v.39 114-1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57 ]
  • 刚-柔性复合桩基的特性分析及工程设计

    管自立;金国平;张清华;

    为配合落实1996~2010年我国建设技术政策纲要提出的发展"疏桩复合桩基和浅层处理与疏桩结合复合桩基"的技术实施,提出一种依托国家发明专利"复合桩基及其设计方法"(专利号:ZL03116526.5)的"刚-柔性复合桩基"技术,把桩基技术与地基处理技术复合在一起,尤其适用于软土地基。通过一刚-柔性复合桩基工程的实践与现场试验实测,系统地介绍了刚-柔性复合桩基有关工作特性、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2009年08期 v.39;No.v.39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74 ]
  • 预应力薄壁管桩施工引起的孔隙水压力试验研究

    杜广印;余闯;刘松玉;

    软土地基中预制桩施工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孔隙水压力。分析了海相软土中预应力薄壁管桩采用锤击沉入法施工产生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单桩沉桩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观测,得出以下结论:单桩施工引起的孔压在初期消散较快,其后逐渐缓慢;引起的最大孔压接近于上覆有效土压力的1.5倍。最后提出了控制和减小孔隙水压力的施工措施。

    2009年08期 v.39;No.v.39 122-12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4 ]

企业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