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协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


国庆六十周年专栏

  • 中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六十年

    周锡元;

    回顾了60年来建筑结构抗震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和设计规范的变革,介绍了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约束砌体结构和组合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隔震减震抗震技术和非结构构件抗震措施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根据60多年来的研究和最近的震害经验指出,在满足现行抗震规范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只要采取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许多常用的结构形式都能经受罕遇地震时强烈的地面震动,避免严重的破坏。为了使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还可以结合性能设计方法采用隔震减震技术。

    2009年09期 v.39;No.v.3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119 ] |[下载次数:5257 ]
  • 中国建筑钢结构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沈祖炎;温东辉;李元齐;

    近年来,我国钢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但与建筑用钢的现状存在严重反差。文中从建筑钢结构基本理论、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及相关技术标准等方面对其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实践代表,并对加快发展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亟需进一步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2009年09期 v.39;No.v.39 15-2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引用频次:84 ] |[下载次数:2974 ]
  • 中国空间结构六十年

    蓝天;

    综述了自建国以来空间结构在中国的进展情况。简要地描述了薄壳结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索结构和膜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反映了中国在空间结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讨论了今后中国空间结构的发展前景并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2009年09期 v.39;No.v.39 25-2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引用频次:56 ] |[下载次数:618 ]
  • 中国高层建筑结构发展与展望

    徐培福;王翠坤;肖从真;

    对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介绍了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设计研究和标准规范工作,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我国高层建筑发展主要特点表现在建筑高度不断增加且结构体型日趋复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应用较多,同时由于我国高层建筑大多要考虑抗震、抗风的问题,设计难度较大。高层建筑结构相关的规范标准及研究工作在高层建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我国高层建筑超高、复杂、混合的特点,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2009年09期 v.39;No.v.39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引用频次:247 ] |[下载次数:8177 ]
  • 中国高层建筑中钢管混凝土柱的应用与展望

    容柏生;李盛勇;陈洪涛;廖耘;

    近十余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规模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高。建筑高度的增加造成重力荷载越来越大,使结构的竖向构件,特别是柱子的截面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高度较大的高层建筑时采用了钢管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中的混凝土被钢管包围而受约束,处于三向受力状态,与钢管共同工作,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因而柱截面可以大大缩小,效果显著。随着应用的增多,应用的方式亦趋于多样化。以作者对钢管混凝土柱的设计实践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对目前的使用情况作扼要的介绍,并展望今后的发展,供参考。

    2009年09期 v.39;No.v.39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85 ] |[下载次数:1556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钢筋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钱稼茹;江源;

    介绍了3个钢筋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节点试件在梁端竖向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其中一个为梁弯曲破坏的"强核芯区弱梁"试件,两个为核芯区剪切破坏的"强梁弱核芯区"试件。试验结果表明,三个试件都有大的变形能力,但峰值荷载时弱核芯区试件的核芯区剪切变形占节点总变形的50%以上,而强核芯区试件的这一比例很小;弱核芯区试件核芯区的箍筋和钢管屈服,而强核芯区试件核芯区的箍筋和钢管未屈服;弱核芯区试件的耗能能力小于强核芯区试件的;对于核芯区破坏的试件,减小核芯区的箍筋间距,可以增大节点的耗能能力和减小核芯区的剪切变形。

    2009年09期 v.39;No.v.39 39-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436 ]
  • 钢筋混凝土框架顶层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崔建宇;孙建刚;宋玉普;渡边史夫;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顶层L形边节点及T形中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节点裂缝特征、荷载-变形滞回曲线、梁柱纵筋应变曲线及节点核心区周围诸力分布特点等试验结果,分析了节点的各种破坏模式及不同破坏模式对节点强度的影响。比较了中日两国规范节点强度设计值与试验结果的吻合性。结果表明:在满足节点内构件纵筋锚固充分的前提下,L形节点在梁柱相对关闭方向的传力机构为扇形斜压杆机构,难以被"剪压"坏,节点抗剪强度在混凝土圆柱体抗压强度的0.2倍以上;张开方向的节点强度由受弯传力机构决定,节点强度为关闭方向的0.7倍左右。T形节点的抗剪强度在混凝土圆柱体抗压强度的0.2倍左右,梁筋在节点内粘结性能的显著衰减使节点强度低于├形中间层边节点。

    2009年09期 v.39;No.v.39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65 ]
  • 现浇空心楼板-剪力墙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赵作周;柯江华;钱稼茹;徐焱;

    按照"强节点弱构件"的思想,设计并完成了5个不同配筋形式的足尺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剪力墙节点试件在板端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破坏模式与预期模式相同,实测名义屈服荷载与设计承载力基本相符;试件空心板横截面满足平截面假定;边肋中布置箍筋或预应力筋均可提高空心板的抗剪承载力;试件的极限位移角大于1/40,其中弯曲破坏试件的极限位移角大于1/25,位移延性比大于4;试件的滞回耗能稳定,模拟实际配筋的试件J5相对耗能比最好。说明按照文中建议的设计方法,可以满足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剪力墙节点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

    2009年09期 v.39;No.v.3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451 ]
  • 预应力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夹层板及其常用规格

    徐金声;薛立红;

    介绍了一种轻型建筑结构楼板的设计和施工要点,并提供了六种跨度(6~9m)和两种宽度(1.8和1.5m)的定型化预制预应力夹层板的常用构件细部构造尺寸与配筋,可作为设计参考数据。

    2009年09期 v.39;No.v.39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10 ]
  • 某超高层结构连接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马臣杰;张良平;范重;

    某超高层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在内筒与核心筒之间采用伸臂桁架连接。介绍了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分析了在控制工况作用下伸臂桁架与混凝土核心筒连接节点的工作性能,考察了伸臂桁架对混凝土墙体的影响及节点的破坏形态。结果显示,在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混凝土剪力墙及节点满足设计要求;在最不利工况作用下,混凝土剪力墙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要求;采用铸钢节点后满足强节点的设计要求。

    2009年09期 v.39;No.v.39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31 ]
  • 钢筋混凝土梁-墙直交节点弯矩传递比例分析

    王志军;柏洁;高巧玲;白绍良;

    要深入了解梁-墙平面外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特别是发生"拉脱破坏"的原因,需要明确平面外弯矩在剪力墙临界截面上引起的弯矩和扭矩的传递比例。通过有限元计算,对影响剪力墙截面力分布和节点弯矩传递比例的主要因素,如梁、墙截面尺寸以及边界条件等进行了参数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化模型推导了节点弯矩传递比例的理论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数值拟合;通过与分析结果和ACI无梁楼盖相关计算公式的对比发现,ACI公式明显低估了抗弯条带的弯矩传递比例。

    2009年09期 v.39;No.v.39 63-6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45 ]
  • 常州体育中心体育场超长结构中预应力的应用

    陈平友;刘宜丰;

    常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采用了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由于混凝土收缩及温度下降会在结构中产生拉应力,使结构可能出现有害裂缝。通过对楼板施加无粘结后张预应力来控制结构有害裂缝开展,介绍了如何计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温度应力,以及张拉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模型及设计方法。

    2009年09期 v.39;No.v.39 67-6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35 ]
  • 某佛塔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新技术研究

    江昔平;王社良;段述信;刘伟;刑勇;

    通过对某佛塔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点进行分析,对浇筑前混凝土中的温度峰值、温度应力进行了模拟计算。深入研究了三种裂缝控制新技术,结果表明:加入相变材料的大体积混凝土的升、降温速率明显变得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概率;设置滑动支座改善约束条件,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充分利用混凝土自身的徐变、应力松驰特性,以时间控制裂缝,是一种消耗资源最少的方法。

    2009年09期 v.39;No.v.39 70-7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05 ]
  • 500MPa级钢筋工程应用的试验与研究

    习朝位;蒋义平;马洪;田丽梅;

    对采用500MPa级钢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设计计算及结构原位加载试验,研究了混凝土梁裂缝宽度。对配置500MPa级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实测值,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计算值以及按修正规范《导则》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参考了国外规范的有关规定,提出了配置500MPa级钢筋的混凝土构件计算方法。可供工程设计和科研人员参考应用。

    2009年09期 v.39;No.v.39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74 ]

钢结构

  • 北京A380机库焊接空心球节点承载力试验研究

    郝成新;朱丹;赵基达;曾毅恒;裴永忠;汤红军;

    以位于首都机场的北京AMECO A380机库大跨度空间网架屋盖跨中上弦处节点球(D800×32)为研究对象,分析此类焊接空心球节点在单向压力条件下的承载力性能。采用有限元非线性分析确定节点的理论承载力,然后通过节点模型试验进行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表明:焊接空心球节点的设计承载力较高,完全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2009年09期 v.39;No.v.39 78-7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37 ]
  • 中国航海博物馆关节轴承节点承载力试验研究

    张慎伟;张其林;周向阳;杨宗林;汤海林;李亚明;周晓峰;

    中国航海博物馆帆体钢结构三铰拱的3个节点及边箱梁底部节点均采用关节轴承节点的形式以满足完全铰接的构造要求。因在不同荷载组合下,节点处可能承受拉力也可能承受压力,使得轴承节点的构造极其复杂。为验证此轴承节点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进行了一个1/2缩尺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3.77倍的设计荷载水平作用下节点没有发生破坏,其极限承载力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试验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节点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2009年09期 v.39;No.v.3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296 ]
  • 异型高层钢结构超大型复杂铸钢节点设计及试验研究

    朱邵宁;刘中华;李阳;

    文中异型高层钢结构在其下部柱的转折部位存在弯矩、轴力外荷载作用且受荷巨大,同时节点连接构造复杂,为解决梁柱连接构造以及保证节点的受力性能问题,在设计时采用了超大型的铸钢节点。对铸钢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以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接近,这对高层复杂梁柱连接节点设计中采用铸钢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同时试验中25 000kN的加载也创下了国内建筑铸钢节点试验的加载记录。

    2009年09期 v.39;No.v.39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53 ]
  • 垫板加强Y型圆钢管节点受压极限承载力研究

    舒兴平;张旭;袁智深;

    对支管受轴向压力作用的垫板加强Y型圆钢管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几何参数对加强型节点受压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设置适当尺寸的垫板能够增强Y型圆钢管相贯节点承受荷载和抵抗变形的能力。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求出垫板加强Y型圆钢管节点受压极限承载力提高系数φp的回归方程,从而提出了垫板加强Y型圆钢管节点受压极限承载力的建议公式。

    2009年09期 v.39;No.v.39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265 ]
  • 顶底角钢连接的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计算

    袁锐文;杨蔚彪;卢雷;

    在顶底角钢连接的三参数幂函数模型中,求解初始刚度的传统方法是将顶角钢假定为悬臂梁模型,但这一假定与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有出入。根据顶底角钢连接破坏时的塑性铰分布规律,提出了符合顶角钢实际受力状态和变形特征的刚架模型,并推导了顶底角钢连接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解析表达式。

    2009年09期 v.39;No.v.39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307 ]
  • 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对钢材性能的要求

    郁银泉;张庆江;

    通过对我国现行抗震设计方法的简要概述,得出为了实现规范要求的钢框架梁铰倒塌机制,需要使用抗震性能好的钢材。特别对钢材屈强比的重要性作了重点阐述。为了在框架梁柱中能使用高强度、高屈强比的钢材,提出了必须发展新的抗震结构——控制震害结构(DCS)的必要性。

    2009年09期 v.39;No.v.39 94-9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33 ]
  • 三层网架结构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

    马峥嵘;

    以实际工程为例,进行了四种不同网架方案的比较,分析了双层网架与三层网架的受力规律;通过支承体系与网架的整体建模和协同作用分析,给出了支承柱受力情况;详细研究了三层网架的动力特性,比较和总结了三层网架地震内力影响系数,三层网架在竖向地震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各层杆件的动内力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三层斜放四角锥网架结构具有优越的受力性能,并且用钢量低,是大跨度矩形平面屋盖的合理结构形式。研究成果为工程设计和该类结构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年09期 v.39;No.v.39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18 ]

简讯

地基与基础

  • 被动桩土拱效应与影响因素细观研究

    周健;亓宾;曾庆有;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与颗粒流(PFC2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被动桩在砂土中土拱形成机理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拱效应是多种因素的组合;桩间距、砂土颗粒孔隙率和桩土接触特征对土拱效应的影响最明显;桩间距小、孔隙率小、桩土接触面粗糙或密实度大的土体,易形成土拱;土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颗粒排列调整,可能在此过程中破坏或重新形成。

    2009年09期 v.39;No.v.39 100-10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392 ]
  • 拉压模量不同理论在桩筏基础分析中的应用

    李伟;朱慈勉;

    将拉压模量不同的概念引入到桩筏基础柔度矩阵中,建立了桩筏基础简化分析模型,板单元采用基于广义协调元思想的厚薄板通用单元,解决了剪切闭锁现象;桩周土体的作用采用荷载传递法,能够考虑由于沉桩、土固结引起的有效应力变化以及桩的加载过程对荷载传递函数的影响。讨论了地基土拉压模量比对桩筏基础沉降、地基土分担比和筏板内力的影响规律。提出现有工程设计中,对于多层、小高层建筑筏板较薄的情况,不考虑拉压模量不同,会低估筏板的实际弯矩,存在安全隐患。

    2009年09期 v.39;No.v.39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0 ]
  • 杭州中国丝绸城逆作法基坑支护设计与实践

    蒋波;楼东浩;胡俊浩;严玉林;王鸿洲;

    中国丝绸城工程基坑深14.05~16.6m,周边建筑物众多,环境保护要求高。详细介绍了该基坑工程设计的过程,包括逆作法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二墙合一的地下连续墙设计、水平和竖向支撑体系的设计。实践表明,该工程采用逆作法的施工工艺,同时结合信息化施工,确保了周边环境的安全。通过实践及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2009年09期 v.39;No.v.39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9 ]
  • 布置集水坑的构造筏板基础受力分析

    陆凤池;张伟玉;叶海桃;

    运用ANSYS软件对筏板基础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可知,集水坑的存在改变了筏板基础的受力特性,且集水坑对筏板有一定的"支座"效应。随着筏板下卧土层压缩性的降低,集水坑的"支座"效应逐渐发挥,从而使得筏板的受力状态得到改善。除此之外,集水坑的加腋角度及下卧土层的性质对筏板基础的受力特性也有很大影响。从集水坑半深处进行45°加腋与从集水坑底边起进行33.7°加腋,效果类似。

    2009年09期 v.39;No.v.39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05 ]
  • 高层建筑长短桩复合地基在软弱土层中的应用与研究

    葛忻声;李斌;胡志强;

    通过由CFG桩与二灰桩组合而成的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某30层高层建筑软弱液化地基的工程实例,探讨了这一类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变形的设计计算方法,并与建筑物实测的承载力、沉降值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中可看出:这种处理方法使原地基土消除了液化,满足了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变形的要求,同时也验证了所提出的设计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2009年09期 v.39;No.v.39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206 ]
  • 静压桩在砂土沉桩过程中桩周土应力-位移场变化规律的颗粒流数值模拟

    马哲;吴承霞;肖昭然;

    利用颗粒流理论及PFC2D程序,模拟静压桩的打入过程,分析了打入过程中土体颗粒的结构排列、桩周土体的位移和应力的变化,并绘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等值线图,根据应力-位移场将土体的运动分成三个区域。

    2009年09期 v.39;No.v.39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4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