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麟;隋晓;宋策;李盛勇;胡渭雄;
华润温州老港区二期主塔楼为高300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底部采用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项目位于临江高风压地区,高宽比接近7.5,抗风设计难度大。方案阶段通过风天平对比试验进行了外立面风荷载优化,减小了风荷载输入,使结构体系更加简洁高效。由于场地岩层较深,卵石层厚达70m,桩基设计中在当地较早采用了旋挖成孔和C50水下混凝土,改进了后注浆技术措施,通过多桩型试桩比选确定了最优桩基础方案,实现了经济性和承载力的合理平衡。因建筑方案存在单侧退台收进,故对塔楼的水平变形进行了研究,计算分析中考虑了竖向荷载、基础不均匀沉降和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超高层混凝土结构,收缩徐变是需要特别重视的技术环节,考虑基础沉降以后,配筋规律会发生变化。
2022年04期 v.52;No.568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86 ] - 蒋科卫;
介绍了高度约299.4m的重庆俊豪ICFC塔楼基础及上部结构设计。塔楼核心筒区域基础为筏板基础,外框柱区域基础为独立基础,地铁岩石破裂面影响范围内的裙房框架柱区域基础为人工挖孔桩,桩基嵌入地铁坑底岩石破裂面以下2m,有效保证上部结构能够有力传递地铁底的岩石破裂面以下。塔楼采用带环带桁架加强层的型钢混凝土柱-钢梁-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环带桁架增加了结构刚度,减小层间位移角,并对环带桁架的设置位置进行了比选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受力性能良好,能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对塔楼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选用风洞试验荷载与规范风荷载的包络值进行设计。对项目与地铁站共建、山地建筑地下室排水、酒店中庭等项目难点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2022年04期 v.52;No.568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9 ] - 宾恩富;徐琼;胡森璨;
西双版纳某项目2栋塔楼为超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针对塔楼特性对方案进行合理调整优化后,采用YJK和MIDAS软件对其进行多遇地震计算对比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作为补充计算,采用PERFORM-3D和SAUSAGE软件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量化的计算方法,找出薄弱构件并对其进行加强,对结构关键构件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高烈度地区200m内超B级的高层建筑,建议柱、剪力墙、框架梁结构受力体系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优先考虑采用型钢构件作为加强层,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结构整体刚度,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结构刚度突变;对核心筒长宽比、高宽比较大并在弱向设置剪力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增设的剪力墙宜根据其对整体结构的影响程度设定性能目标并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2022年04期 v.52;No.568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89 ] - 董越;段永飞;孙洪波;郭家旭;
某TOD商务区办公楼地块项目由大底盘地下室、上部多层商业及3栋高层办公楼组成,结构出地面部分设置3道结构缝,将塔楼与裙房分开。以A塔楼为例进行方案比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可有效增大办公区内部的净高空间,减小外框架柱尺寸,提高装配率,施工周期短,建造成本可控,适合此类高层办公楼选用。A、B两栋塔楼之间的连廊采用两端滑动的方式搁置在塔楼屋顶层,支座采用铅芯橡胶支座。计算分析了多种工况作用下连廊与下部塔楼之间的相对位移,分析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连廊与主楼之间的相对位移未超出铅芯橡胶支座允许滑移量。风荷载作用下,铅芯橡胶支座滑移量处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以内。介绍了南北两个地块之间悬索屋顶的连桥结构构件布置方式,并分析了其在典型工况下的索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吊索施工时,应以控制索长为主,索力为辅。
2022年04期 v.52;No.568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0 ] - 杨石;王作杰;
上海某过江隧道通风塔高180m,同时具有隧道通风、旅游观光、餐饮商务等多种功能和业态,是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该通风塔平面接近正圆形,中央核心筒接近椭圆形,采用混凝土筒体+悬挑楼板+幕墙网壳结构体系,幕墙采用悬挂式滑动柱面网壳结构。详细阐述了该通风塔的结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难点和解决方案;比较了通风塔主体结构风洞试验和规范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剪力、弯矩的差异,并分析了前者远大于后者的原因;给出了YJK、ETABS和SAP2000等多种软件分析得到的主体和幕墙结构的主要计算结果,以及采用ABAQUS软件进行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分析的结果。结果表明,该通风塔结构在各种工况下均足够安全。最后,总结了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并进行了几点思考,提出了对同类型建筑的结构设计建议。
2022年04期 v.52;No.56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8 ] - 向虎;龙浩;邱剑;程畅;任路;赵勤;
萍乡奥体中心体育场由看台结构和钢结构屋盖组成。看台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承钢结构屋盖的柱由钢管柱向下过渡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筋混凝土柱从而优化基础;钢结构屋盖采用树状分杈柱支承的钢管桁架结构,屋盖结构由径向桁架、环向桁架、格栅桁架及支撑等部分构成。详细介绍了体育场看台及钢结构屋盖的荷载取值和主要构件的典型截面;对看台2层超长混凝土结构进行温度应力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裂措施;采用SAP2000软件对钢结构屋盖进行了考虑几何非线性及材料非线性的双非线性整体稳定性分析;对钢结构屋盖进行了抗连续倒塌分析;采用ANSYS软件对分杈柱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钢结构屋盖具有适当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杈柱节点构造安全可靠。
2022年04期 v.52;No.568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73 ] - 谢先义;鲁浩;邱剑;
介绍了萍乡奥体中心游泳馆的设计标准、荷载取值、下部结构体系、屋盖钢结构体系、支座设计及Y形柱设计。对建筑室内空间进行分析,通过多轮结构方案比选,最终钢屋盖主体采用张弦梁与单层网格相结合的结构体系,最大程度保留建筑净高,同时适当地将室内对建筑无影响的框架柱伸至屋面,有效减小屋盖跨度,从而形成Y形柱、张弦梁及单层网格组合结构方案。建立钢结构屋盖单体模型及带下部结构的整体模型,对两者在恒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竖向位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准确模拟支座的约束条件非常重要。钢结构屋盖跨度较大,对各荷载组合进行线性屈曲分析,并以屈曲因子最小的荷载组合为初始荷载,进行非线性稳定分析,分析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
2022年04期 v.52;No.568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59 ] - 李英民;余洪翔;唐洋洋;姜宝龙;王钧;
吊脚框架结构接地柱高度不一,吊脚层侧向刚度的大小与分布均匀性会使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发生变化。为研究吊脚框架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特征,对吊脚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验证,发现接地短柱高度对吊脚层侧向刚度及结构周期影响显著。通过改变接地短柱高度与吊脚层侧向刚度分布均匀程度建立了7组模型,采用PERFORM-3D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地震作用下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及构件的转角变形、内力分布等地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接地短柱高度的减小会使吊脚层从整体破坏模式转向接地短柱及其周围构件的局部破坏模式,结构的薄弱层从吊脚层向上部楼层转移;吊脚层侧向刚度分布更均匀时,层间位移角明显减小,吊脚层顺坡向靠近侧向短柱的梁轴力突变现象得到改善,接地柱损伤加重,1层构件损伤减轻。在设计吊脚框架结构时,使吊脚层侧向刚度分布均匀,同时重点关注接地短柱及其周围构件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2022年04期 v.52;No.568 69-7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09 ] - 李行;
大型钢筒仓结构在复杂荷载作用下,其仓壁将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当仓壁竖向压应力大于所能承受的临界应力时,钢筒仓就会发生失稳破坏。以《钢筒仓技术规范》(GB 50884—2013)为依据,运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架空式锥底钢筒仓的5组不同壁厚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其中部分模型利用竖向短肋在筒仓底部形成加强区。通过对不同模型中临界应力、竖向压应力、径向位移的分析比较,说明在钢筒仓结构中设置底部加强区,可以有效提高筒仓结构的稳定性能、降低钢筒仓的竖向压应力。对钢筒仓结构模型的计算分析的结果表明,钢筒仓结构设计安全可靠,满足设计要求。
2022年04期 v.52;No.568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91 ]
- 姜汇泳;
<正>潘可礼的著作《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是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14JD710007)的成果。他常年致力于城镇化研究,凭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厚积淀,提出了诸多关于新型城镇化问题的学术见解。本书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以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型城镇化理论为指导,剖析了旧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非正义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建设人文城市、
2022年04期 v.52;No.568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956 ] - 沈淼;
<正>近年来,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全面渗透,传统建筑设计在考虑相关结构布局的同时,对建筑设计工艺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其中,装配式建筑所表现出的绿色、环保等特征有效减轻了传统建筑设计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节省了建筑成本,有效提升了建筑设计质量和施工效率。基于装配式技术的办公楼结构设计,可以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内部空间的合理化布局,实现对建筑结构形态的优化,提高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体验效果。
2022年04期 v.52;No.568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01 ] - 李泽成;朱文静;张琳悦;邱海东;
<正>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设计相结合起来,以“百镇千村、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为基础,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乡村广场景观设计中,以广场景观的“点”惠及乡村建设的“面”,使村落居民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对村落景观广场设计使乡村生活的居民充满“获得感、幸福感”,以景赋情,为乡村带来加叠与持续的“焦点”,给乡村建设带来新的价值。
2022年04期 v.52;No.568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5 ] - 张献萍;
<正>历史文化类建筑立面是建筑自身的形象标志、美学表达,也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故其更新设计既要考虑建筑自身的功能性、审美性,也要考虑到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城市面貌的影响。基于此,历史文化类建筑立面的更新与修多采用“修旧如旧,补新以新”的设计原则,以将现代化元素融入历史文化建筑的同时,做到尊重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脉络以及式样,达到修旧如新的目的。
2022年04期 v.52;No.568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65 ] - 赵颖锋;钮华斌;张敏;王珂;
<正>隧道设计是工程中属于比较复杂的设计类型,其既要考虑到功能性的呈现,例如隧道的承载力,也要考虑到美学性的传达,例如隧道空间风格的多样化。因此,设计师或工程师在进行隧道设计时会经常将隧道荷载的承受能力与隧道内部的支撑体系结合起来考虑,以借助两者的平衡设计,形成特殊的隧道构造体系,营造不同的空间模式,为隧道基本功能的实现提供基础,为隧道的美观设计提供可能。
2022年04期 v.52;No.568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1 ] - 肖叶青;
<正>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在传统建筑空间结构布局的基础上,对文化和景观的融合应用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其中,高校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空间环境,游园绿地作为其内部空间的主要构成,在合理选择景观元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不同文化在多维视角下的渗透,从而满足校园文化空间构建的要求。文化和景观在高校游园绿地设计中的融合应用,将改变传统校园空间结构布局的单一性,优化高校环境氛围,为高校教师、学生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022年04期 v.52;No.568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66 ] - 卜晓璇;张兴建;
<正>随着现代艺术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审美能力的持续提升,传统建筑设计在强调空间结构布局的同时,对其视觉艺术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建筑立面设计中对于平面立体画艺术创作手法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建筑立面的单调性等问题,从而丰富了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视觉体验,使建筑立面作为城市艺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2年04期 v.52;No.568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1 ] - 陈萍;
<正>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艺术视角下的室内空间设计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以室内空间结构布局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差异化空间艺术氛围构建的具体要求。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艺术构成形态化的主导特征更加明显,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艺术构成形态与室内空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其中主要通过视觉艺术形态对室内空间构成形态进行优化,使室内空间中不同要素的组合更加合理,以突出室内空间的艺术美学效果,为人们提供更富有艺术美感的室内空间。
2022年04期 v.52;No.568 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04 ] - 薛保华;
<正>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在整体规划布局方面不仅重视传统居住空间人性化提升,同时也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建设理念,并根据城市空间的容载量等数据,合理配置城市公共建筑空间,通过丰富城市公共建筑空间的艺术元素,以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其中就包括雕塑艺术。雕塑艺术是现阶段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形态,针对公共建筑空间的差异性,则需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雕塑艺术作品,从而实现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建筑的融合,使城市公共空间在具备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营造更加多元化的公共艺术空间。
2022年04期 v.52;No.568 16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33 ] - 张兴建;卜晓璇;
<正>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持续完善,是在传统建筑空间结构布局的同时,利用多维视角下空间视觉化导向进行空间优化,从而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营造更加多元化的室内空间形态。基于空间视觉化导向的建筑空间设计,强调室内空间结构布局与装饰设计元素的协调一致,对不同装饰设计风格的选择与装饰设计元素的组合应用需要强调其一致性、整体性,避免对建筑空间视觉效果统一性的破坏。
2022年04期 v.52;No.568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7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