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协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


装配式结构

  • 基于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连接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郑七振;农德才;龙莉波;马跃强;陈刚;

    为研究钢筋短搭接后浇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UHPC)连接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对4榀剪跨比为2.27的混凝土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为了探讨轴压比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其中1榀为设计轴压比为0.2的现浇剪力墙,3榀为设计轴压比分别为0.2、0.33、0.47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件均以剪压破坏为主,各试件刚度退化与强度退化规律基本相同,位移角均远大于规范中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120。与现浇试件相比,轴压比同为0.2的预制装配式试件的抗裂能力、承载力和刚度均有所提高,延性与耗能能力略低;随着轴压比增大,预制装配式试件抗裂能力、承载力和刚度显著提高,滞回曲线出现明显的捏拢现象,延性和耗能能力有所降低。

    2022年06期 v.52;No.570 1-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856 ]
  • 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体系及其性能研究

    丁泓;恽燕春;夏锋;

    介绍了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的体系发展及其构造概况,并从保温连接件选型、荷载和受力状态方面对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开展了系统的分析。此外,对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温度性能和浇筑工况性能进行系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的承载力、位移延性、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主要抗震性能指标与现浇对比试件相近,抗震性能优良,可基本实现等同现浇设计;在温度作用下,保温连接件受力较大,但均可满足承载力要求;在浇筑工况下,应控制浇筑速度,保温连接件间距不宜大于400mm,可有效避免预制板开裂。最后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为未来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06期 v.52;No.57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50 ]
  • 暗肋夹芯式预制轻骨料混凝土外墙板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李琮琦;杨滢;刘虎山;张超;庄文安;吴昊;

    轻骨料混凝土内、外叶板间设置矩形桁架形成暗肋夹芯式预制混凝土外墙板。通过四块该型墙板的受弯性能静载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暗肋夹芯式预制外墙板的内、外叶板厚度、暗肋设置状况对其在平面外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状况、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墙板内、外叶板的厚度可以提高开裂荷载及极限承载能力;设置暗肋可提高墙板的整体刚度、开裂荷载及承载力,有效改善内、外叶墙板协同工作性能;在墙板水平、竖向同时设置暗肋时,墙板的受力性能改善效果更佳;数值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复合墙板的承载能力与变形性能,复合墙板的开裂荷载、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2022年06期 v.52;No.570 18-2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14 ]
  •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新型连接构造的力学性能研究

    张敏;秦稳;卢旦;陈宜虎;潘丹;

    对四个采用不同连接构造装配制作的预制混凝土叠合板试件进行单调静力加载试验,研究试件的破坏形态、承载极限等力学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各试件均经历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及破坏阶段,属于延性破坏,试件承载力均达到设计预期,与现浇试件理论计算的承载力相当;所有试件的破坏位置均出现在连接区域之外的断面,并非在跨中位置,实现了节点处“强连接”的目标;钢筋U型连接以及侧面开槽封闭环筋搭接连接构造的钢筋均能实现有效锚固;叠合板的预制层可与后浇层协同工作。

    2022年06期 v.52;No.570 26-3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690 ]
  • 十字带侧翼缘型剪力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研究

    姜俊;郭琪;胡淑军;

    采用校正的有限元法(FEM)对一字型、十字型和十字带侧翼缘型剪力连接件(CB-type)的抗剪承载力和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基于对比上述三种剪力连接件的极限承载力、应力和混凝土损伤得到十字带侧翼缘型剪力连接件的力学性能最优,建议将其优先用于弯剪分离的装配式混凝土梁-耗能段组合节点中。进一步对十字带侧翼缘型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型的混凝土损伤区域和损伤深度均较小,具有承载能力高、变形小、预定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损伤极小的优点;增大混凝土强度可有效提高十字带侧翼缘型剪力连接件的承载力,并且在预定荷载下,可有效降低混凝土损伤值;十字带侧翼缘型剪力连接件长度和两侧翼缘板高度对十字带侧翼缘型剪力连接件的混凝土损伤无明显影响。

    2022年06期 v.52;No.570 32-3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86 ]
  • 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装配式桁架结构上弦K型节点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谢新颖;李海文;金玉杰;王迪;

    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装配式桁架结构由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材料制作而成。选取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桁架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上弦K型节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法进行全程试验数据及图像采集,研究了桁架结构上弦K型节点的破坏形态及极限承载力。采用ABAQUS软件对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桁架结构上弦K型节点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与试验研究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桁架结构上弦K型节点在核心区域沿45°呈“八”字形破坏,右侧腹杆端部表面混凝土剥落,钢筋屈服;上弦K型节点核心区域较强,破坏极限承载力达到579.6kN。体现了新型环氧树脂混凝土材料作为结构材料的优势。

    2022年06期 v.52;No.57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03 ]
  • 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的弹塑性分析

    周赟文;赵才其;

    以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的受力性能的试验实测数据为基础,探究该类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的中心区加强环、模块化单元的底板厚度、中心区加强环的侧板厚度对节点抗弯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运用ABAQUS软件对三种不同构造的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与传统板式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板式节点相比,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的平面外抗弯承载力增幅可达20%,中心区加强环的设置有效提高了新型模块化单层铝合金网壳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并使节点在屈曲后避免发生脆性破坏。

    2022年06期 v.52;No.570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88 ]
  • 胶结-簇钉混合连接件破坏机理及承载力试验研究

    袁晓静;赵伟;刘凡;郑昕昀;

    为研究基于胶结-簇钉混合连接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受力性能,开展了8组共16个试件的推出试验,研究了胶结-簇钉混合连接件的破坏机理、滑移性能、受力次序和抗剪承载力,探讨了栓钉间距、直径和高度对混合连接件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合连接件破坏时试件整体性完好,呈现延性破坏;胶结层先于簇钉承担剪力,胶结层的抗剪性能不可忽视;减小栓钉间距,可提高混合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但不能改善其延性;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栓钉的直径和高度,既可提高混合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又可改善其延性。其中,栓钉直径对混合连接件抗剪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2022年06期 v.52;No.570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1 ]
  • 大跨度CD型装配式钢桥静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王贤强;陆军;王韶丰;花杰;张建东;

    CD型装配式钢桥是在德国Krupp标准快速装配D型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装配式钢桥,与传统的321型和HD200型装配式钢桥相比,CD型装配式钢桥的抗弯和抗剪能力明显提升,且具有优越的跨越能力。为分析验证大跨度CD型装配式钢桥的静动力性能,以跨径为54.864m双排双层加强CD型装配式钢桥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仿真和荷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大跨度CD型装配式钢桥静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城-B级荷载下,静载试验应力校验系数为0.65~0.80,挠度校验系数为0.67~0.91,结构强度和刚度满足设计要求。相对残余变形为13.4%~17.0%,架设完成后需进行预压以消除塑性变形。横向弯曲振动明显,应增加抗风拉杆和横撑,提高结构横向刚度和稳定性。10km/h以上无障碍行车实测冲击效应显著,建议重载车辆限速通行。

    2022年06期 v.52;No.570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59 ]

混凝土结构

  • 考虑现浇楼板影响的RC框架梁板柱协同抗连续性倒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贾益纲;詹鸣晨;吴光宇;敖居明;王惠宾;

    为深入考察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的影响,先对一2层带板框架静力坍塌试验进行仿真模拟,校核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模拟分析法的准确性;通过对比空间4层框架底层有无楼板的情况,分析了结构在底层为独立梁格状态和肋梁楼盖状态下倒塌过程中的破坏形态与钢筋应力变化,得出肋梁楼盖结构中贯通梁因梁板协同效应并未像在独立梁格中触发“悬链线”机制;通过改变该空间框架底层板厚的情况,分析了不同板厚模型连续倒塌过程中不同的破坏形态与抗力表现,发现各模型贯通梁格区楼板均以失效柱为中心呈“花瓣形”薄膜受拉状态,随板厚增加薄膜受拉区逐渐回拢,应力等值线渐变稀疏,结构承载力相应提高。

    2022年06期 v.52;No.570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0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28 ]
  • 大跨无粘结预应力高强度纤维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郭庆勇;贾朝辉;徐海峰;

    以高强度纤维混凝土(HSFRC)代替传统的混凝土有望大大提高结构自身的跨度,提高梁的延性及耗能能力。新型材料HSFRC的本构关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针对大跨足尺的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试验研究仍不够充分。针对上述问题,以梁长为21m的工形截面大跨足尺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试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为2%时适用于HSFRC梁的材料受拉本构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有限元模拟。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HSFRC受拉本构模型可以反映出HSFRC材料对梁受弯性能的改善作用,且形式简单;使用局部坐标系的Coupling约束可以合理地反映曲线型无粘结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模型及其建模方法适用于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性能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试验,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试验梁受弯变形的规律。

    2022年06期 v.52;No.570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546 ]
  •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叠合层对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唐文涵;何淅淅;

    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是具有应变硬化性能和优异的裂缝控制能力的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用ECC代替混凝土可以避免混凝土脆性引起的开裂和耐久性问题。通过不同厚度ECC分别替换RC梁的受拉区、受压区,与RC梁进行对比,分析受弯性能及延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测跨中混凝土/ECC截面平均应变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混凝土与ECC的粘结作用良好;ECC位于受拉区的叠合梁最大裂缝宽度小于RC梁,可见ECC能有效控制裂缝的开展;ECC位于受压区叠合梁的极限变形能力高于RC梁,且叠合梁的延性较RC梁得到大幅度提高。

    2022年06期 v.52;No.570 76-8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533 ]
  • 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加固受损混凝土梁效果对比试验研究

    褚少辉;付士峰;

    我国有大量的混凝土结构,在其服役期间由于结构老化、使用功能改变、荷载增加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损伤,造成安全隐患。拆除重建会造成巨大经济投入和环境污染,因此有必要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结构安全性。目前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研究大部分是在构件未损伤的情况下进行加固的试验和分析,对损伤混凝土梁的加固研究尚不完善。因此,制作了9根尺寸相同的钢筋混凝土试验梁,按初始荷载大小分为四种损伤程度,研究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加固受损混凝土梁的效果。研究发现,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能够提高受损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粘贴钢板加固的受损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相对粘贴前提高了37.69%~42.56%,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的受损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相对粘贴前提高了21.96%~40.62%,在混凝土梁损伤严重情况下粘贴钢板加固更有效;不同损伤程度对粘贴钢板加固效果影响不大,对粘贴碳纤维加固效果影响显著。

    2022年06期 v.52;No.570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754 ]
  • 3D打印混凝土的各向抗压性能研究

    周林;杜彩霞;张鹏;张骞;蔡建国;冯健;

    3D打印混凝土构件受材料层层堆叠工艺的影响,其力学性能具有各向异性。参考C3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设计制备了两批不同龄期的3D打印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和棱柱体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三种不同加载方向下3D打印混凝土试件的破坏规律。进行了棱柱体试件X向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较,测试了打印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试验时棱柱体试件的弹性模量,并与国内外学者的混凝土弹性模量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4d龄期与28d龄期的试件在相同方向受压时其破坏模式类似;14d龄期试件抗压强度可达到28d龄期试件抗压强度的80%~90%;立方体试件X向加载下的抗压强度最高,Y向加载下的抗压强度最低;14d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与Dhir的理论计算值最为接近,28d龄期弹性模量与规范ACI 318-19的理论计算值最为接近。

    2022年06期 v.52;No.570 85-8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828 ]

钢与组合结构

  • 轴压荷载下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抗扭性能试验研究

    廖栩;李吉人;王庆利;

    以轴压比及截面尺寸为参数,对12个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试件进行压-扭试验,并结合数值模型分析了扭转全过程截面剪应变开展及钢管与夹层混凝土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较小的轴向压力对极限抗扭承载力及扭转刚度均影响甚微,所有试件均表现出较好的延性。承载力受外钢管强度影响较大,受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夹层混凝土对组合抗扭强度提高的作用随含钢率的增大而减小。扭转全过程截面不同位置处应变开展曲线重合度高,表明全截面约束均匀且变形一致。夹层混凝土剪应力随着与截面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外钢管与夹层混凝土相互作用力相较于内钢管要大得多,二者均表现为加载初期增长较快,随后逐渐变缓,外钢管屈服后增幅趋近于0。

    2022年06期 v.52;No.570 90-9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85 ]
  • 方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外环板节点抗剪性能研究

    吴海亮;李腾;孙轶良;胡耀伟;王雷;冯昌喜;荣彬;

    设计了3个方钢管混凝土柱-H型钢梁外环板节点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节点抗剪性能。根据试验现象和结果对节点破坏形式、梁端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件全部发生核心区剪切破坏,主要特征为核心区钢管腹板撕裂,随着轴压比增加还出现了外环板与钢管柱焊缝断裂的现象。分析轴压比对外环板节点抗剪性能的影响,发现轴压比的增加对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延性以及耗能能力基本没有影响,但会增加节点初始刚度,加剧节点的刚度退化。根据Nishiyama和聂建国提出的节点承载力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理论值的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极限承载力理论值吻合较好,屈曲承载力理论值偏于保守。

    2022年06期 v.52;No.570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623 ]
  • 开孔对空腹梁承载力及挠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徐宏广;冯庆兴;端木雪峰;徐铮弢;林皇诚;

    空腹梁承载力和挠度受开孔率、抗剪键尺寸、开孔尺寸、孔洞分布、孔洞长高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改变各影响因素,对6根梁进行承载力和挠度试验,并与ABAQUS模拟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开孔率相同时,将开孔由集中分布改为均匀分布、减小孔洞长高比对提高空腹梁的承载力和减小挠度效果非常明显,设置合理时,其提高程度可达到1倍以上,孔洞长高比取2左右为宜;当合理设置孔洞长高比、孔洞均匀分布时,空腹梁的弹性承载力可按实腹梁的90%左右进行估算,空腹梁的横截面等效惯性矩可取实腹梁理论惯性矩的55%~60%进行挠度估算;倒角与梁肋交接处为空腹梁的薄弱部位。

    2022年06期 v.52;No.570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73 ]
  • 标准火灾作用后型钢混凝土构件的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

    张华军;

    型钢混凝土构件的粘结滑移性能是型钢与混凝土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能够共同受力协同工作的基础。高温后型钢混凝土试件粘结性能的研究比较少。为了研究火灾作用后型钢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进行了8个标准火灾(ISO-834)作用后型钢混凝土试件及3个常温对比试件的推出试验。通过试验考察了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和受火时间等因素对粘结滑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工况型钢混凝土的粘结力中,化学胶结力贡献较大;而受火后型钢混凝土的粘结力中,化学胶结力贡献明显减小。受火作用后,各试件刚度和极限荷载大幅降低,但是随着受火时间的增长,极限荷载反而有所增加。常温工况下,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三个因素与粘结强度呈正比例关系。受火作用后,横向配箍率对极限粘结强度的影响显著,而其他各参数的影响则不明显。

    2022年06期 v.52;No.570 111-11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487 ]
  •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体外预应力筋模型试验及建议公式

    曹洪亮;李广昊;陆小蕊;高华睿;

    为研究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受弯破坏过程中弹性阶段体外预应力增量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验证了基于光纤的智能预应力钢绞线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基于光纤光栅智能钢绞线技术对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模型开展试验研究。考虑了荷载形式、剪切变形和二次效应,推导了弹性阶段适用于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弹性阶段,二次效应对弹性阶段体外预应力增量的影响为0.2%,可以忽略不计;光纤光栅传感器和振弦式压力传感器测量的锚下预应力-荷载的发展规律相同,测试数据的误差最大值为4.01%,证明了光纤光栅智能钢绞线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光纤光栅智能钢绞线技术不仅具有传统钢绞线优异的力学指标和优良的感知性能,而且突破了振弦式传感器监测测点少的局限性,所以光纤光栅智能钢绞线技术比振弦式压力传感器更具优越性。

    2022年06期 v.52;No.570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36 ]

地基与基础

  • 全过程持荷锚杆静压钢管桩在复杂桩基处理中的应用实践

    丁文湘;王磊;方成;廖建忠;

    某项目由于基坑围护变形导致主楼工程桩大面积失效,为保证建筑主体安全,需加固主楼基础。在分析场地地质和原基础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桩基处理方案。基于四种桩基处理方案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考虑工期的较高要求、周边地质条件复杂及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可行度和经济性,最终选择全过程持荷锚杆静压钢管桩方案进行桩基处理。对此桩基处理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分段施工方式,并对施工过程中障碍物处理和地下水的控制进行了探索。监测结果表明,本工程沉降始终保持稳定,此桩基处理方案达到预期效果。

    2022年06期 v.52;No.570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34 ]
  • 某坡地建筑物地下室抗浮失效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高晓峰;任东兴;邓安;罗东林;

    以某坡地建筑物地下室抗浮失效破坏为例,通过对现场施工及周边环境分析得出此坡地建筑地下室抗浮失效的主要原因:一是地下室顶板未及时覆土,导致上部自重荷载不足以抵抗地下室所承受的浮力;二是场地北部道路的修建改变了原有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的排泄条件,使拟建场地大气降水由随地形面排泄为主,转为垂直下渗沿基岩层面排泄为主;三是拟建场地为挖方区,基坑开挖深度10~25m不等,场地四周坡体经开挖后,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漏斗形,导致基坑水盆效应突出。针对该地下室抗浮失效问题,提出了及时进行地下室顶板覆土作业、设置排水盲沟及泄压井以及基坑肥槽隔水处理多项治理,成功解决了该项目地下室抗浮失效问题,为类似工程抗浮病害处理及今后抗水板、抗浮设计等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06期 v.52;No.570 131-13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479 ]
  • 土压力水平向重分布模型试验系统研究

    薛丽影;孙威;杨斌;

    为了研究土压力水平向重分布规律,研发了可精确测量活动板位移与土压力的活动板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可模拟某一深度处局部支护结构与土体的空间相互作用,并能够实现支护结构局部变形及局部变形范围、竖向应力等条件的改变,在装置中利用轴力传感器来测量土压力,替代了埋置土压力盒的常规土压力测量方法,提高了测试精度。介绍了该试验装置的构造及试验原理,利用该装置以及所提出的土压力水平向重分布试验方法,对活动板松弛位移引起的土压力水平向重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近似认为基坑工程中局部土体松弛变形只引起土压力的重分布,土压力总合力不变。

    2022年06期 v.52;No.570 138-14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0 ]

  • 建筑工程英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评《建筑工程英语》

    张银笑;

    <正>全球化时代,人类在各项艺术、产业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所未有的紧密。跨语言交流成为这种合作的强大支撑,因此在通用英语之外,又催生了许多专业英语。以建筑工程英语为例,相比通用英语,建筑专业英语除了在专业词汇数量上的差异,其文本的阅读难度、翻译难度以及学术性、专业性都大大增加,比较起来学习难度更大。同时,建筑工程英语的设置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即为建筑领域的国际交流输送足够的语言人才,促进建筑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进而实现相关艺术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

    2022年06期 v.52;No.570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4 ]
  • “雷文化”视角下非遗元素在室内空间的应用设计

    宋静;

    <正>基于时代不断发展的视角下,公众审美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审美喜好也趋于多元化,设计师制定空间设计方案时应该遵循创新理念,并加强对提高设计内涵的重视。众所周知,我国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就“雷文化”而言,它起源于民间,是广东湛江市的雷州半岛上的文化,并有很多故事传说,民间还有祭祀雷祖的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化。随着“雷文化”的延伸发展,其视角下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元素逐渐得到关注,且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可以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加强对类文化视角下非遗元素的应用,这对提高室内空间设计水准和文化内涵有着积极意义。

    2022年06期 v.52;No.570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94 ]
  •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俞星宇;

    <正>现代建筑设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日益完善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不断创新的建筑材料,在传统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以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创新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相比较传统建筑材料来说,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能够有效适应各种建筑结构与建筑施工环境,其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环保性,这与现阶段广泛提倡的绿色建筑理念相适应,并推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河畔别墅正面设计效果图。在建筑工程中应针对差异化的空间结构与功能设定,应结合其具体环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材料。

    2022年06期 v.52;No.570 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47 ]
  • 室内装饰中音乐元素的运用

    任灏;

    <正>随着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传统建筑装饰设计的多元化要求等,建筑装饰设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结构的美化,而是从构建空间意境的角度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其中就包括不同类型装饰元素的应用,如音乐元素。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元素进行室内空间装饰,可以进一步提升室内装饰的艺术效果,强化室内艺术空间的沉浸感。艺术主题餐厅门廊区域设计效果图。音乐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空间结构布局与传统装饰设计风格的一致性。

    2022年06期 v.52;No.570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5 ]
  •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宿设计

    罗文彬;蒋卫平;吴阳;

    <正>乡村经济旅游的不断发展,使乡村民宿成为人们体验生活,调剂压力,融入自然和了解风土人情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村传统民居更是在特定地域文化影响下生成,受特定的历史、文化、民系、宗教、礼俗、风水等影响较深。然而,从地域文化营造背景下探寻民宿设计方法较复杂,将地域文化的特征考虑到适应乡村民宿的功能需要、精神需要。良好的民宿设计通过发掘地域文化特质,设计规划丰富的文化体验使主客双方都能有意识地进行文化互动,帮助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乡村民宿作为文化交流的介质,刺激乡村活力,促进旅游投资,整合现有资源,帮助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结构优化,缓解乡村生活问题。

    2022年06期 v.52;No.570 15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999 ]
  • 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

    张真;

    <正>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室内空间布局的要求除考虑其功能外,还需要从空间艺术美学的角度对其布局进行优化,其中,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的重要空间之一,结合不同空间展品的差异性,在空间结构布局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不仅关系到展陈内容在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同时也将影响人们的参观体验,通过优化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提升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博物馆一楼设计效果图。博物馆与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要求的区别在于内部空间的合理分割与利用,通过优化展陈设计与空间结构布局,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

    2022年06期 v.52;No.570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944 ]
  •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周卓;

    <正>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对不同空间结构布局和建筑设计等有着严格的艺术要求,其中,美学元素的合理使用能够给人以不同的视觉美感,进而满足新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艺术氛围构建的要求。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体现,依托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元素,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新中式城市公园中央景观区域设计效果图。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关于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应用需要与周围空间结构布局相适应,

    2022年06期 v.52;No.570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80 ]
  • 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法创新与设计

    房朝君;

    <正>建筑钢结构以材料轻巧、高承重、高抗震性能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并逐步取代传统混凝土材料成为较为常见的建筑主体结构。现代建筑钢结构细部图。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施工设计有一定区别,在建筑钢结构工程设计阶段,设计师不能够完全照搬程序规定,而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征进行详细分。例如单层钢结构厂房的跨度设计,在其他条件荷载、起重机、施工技术和工艺及生产需求协调的基础下,可以采用单跨或者多跨组合,较为经济的跨度为21—30m。多层钢框架结构的设计布置则需要考虑到整体建筑高度、

    2022年06期 v.52;No.570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43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