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协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栏

  • 首钢滑雪大跳台正四面体模块化赛道转换设计研究

    杨霄;金洪利;崔娟;荆奎;杨维国;罗刚;苗磊;

    2022北京冬奥会带动了我国冰雪运动及场馆设施的快速发展,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全球第一个城市中建成的永久跳台。根据单板滑雪大跳台赛道曲线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道曲线的特征,研究了赛道转换的可能性和各种转换方式;发明了一种正四面体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提出了针对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模块化赛道转换方式;通过首钢滑雪大跳台示范工程的建设,首次实现了单板滑雪大跳台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两项比赛的模块化转换及共享,大大降低了建设两条赛道的成本。模块化的赛道转换技术遵从了标准化、工业化的基本原则,具有易安装、适应性强、安全可靠、易储存的特点,也和当今建筑行业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具有继续拓展研发、推广应用于更多场景的价值。

    2022年18期 v.52;No.58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7 ]
  •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主体结构设计

    苗磊;杨霄;李青翔;崔娟;朱朵娥;杨镇荣;

    详细介绍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项目主体结构的抗侧力体系、抗震性能化设计、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等,包含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针对结构特点采取的措施以及基础设计,给出了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目标,对结构进行了反应谱分析、弹性时程分析和大震动力弹塑性分析,并对重点部位进行了专项分析;根据山地建筑地基基础的特点,选取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了结构安全;同时,顶部建筑整体偏心大悬挑给基础及主体结构带来了较大的拉力,通过型钢、预应力岩石锚杆等针对性措施,保障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022年18期 v.52;No.582 11-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17 ]
  •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舒适度分析

    朱朵娥;杨霄;马伯涛;李青翔;苗磊;崔娟;杨镇荣;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位于山顶,采用预应力钢桁架结构体系,悬挑大、竖向刚度较柔,属于风敏感的结构类型。通过分析不同人员活动工况下悬挑端部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响应,对雪如意的振动舒适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跨整体悬挑结构容易与人员活动产生共振,且越远端的位置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越大,超出了振动舒适度的加速度限值0.22m/s~2。采用了电涡流TMD减振装置并给出了相关参数取值,以减小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分析结果表明:电涡流TMD对人员活动的减振效果较好,减振效率可达到50%,对风荷载作用的减振效果次之,减振效率一般难以达到50%;加设电涡流TMD后,竖向振动加速度峰值可以满足振动舒适度的加速度限值0.22m/s~2的要求。

    2022年18期 v.52;No.582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31 ]
  • 基于实际工程的钢板组合薄壳结构设计

    杨霄;朱朵娥;苗磊;崔娟;杨镇荣;赵天文;

    为保证2019年北京世园会艺术中心项目屋面板足够轻薄,创新地将屋面板设计成双层钢板的空腹结构板,形成钢板组合薄壳结构。基于此项目,分别从结构设计、构造措施、连接节点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对该项目采用的钢板组合薄壳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介绍了钢板组合薄壳结构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崇礼冬奥村下沉庭院的景观连廊中的应用。通过钢板组合薄壳结构在上述两个项目中的成功运用,钢板组合薄壳结构不仅对自由曲面上人屋盖适应性较好,同时在人行连廊上同样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受力性能,适用于建筑师对结构的几何尺寸要求较高的平面、曲面建筑,尤其适用于重载楼屋盖和大跨度楼屋盖。

    2022年18期 v.52;No.582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82 ]
  • 厦门翔安体育交流中心大跨重型楼屋面设计

    杨霄;朱朵娥;崔娟;苗磊;赵天文;杨镇荣;

    简要介绍了厦门翔安体育交流中心的结构设计及游泳馆顶大跨度楼盖设计,重点介绍了跨度为63m×72m的篮球馆重载屋面设计,该种植屋面恒荷载约为普通轻质钢屋面荷载的10倍,采用6种结构方案进行选型对比,提出了一种新型预应力拱形钢桁架结构,该桁架的几何构造完全基于结构的内力分布特征,具有安全、经济、美观的特点。针对大跨重载屋面在恒载作用下产生较大水平支座反力的问题,采用了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不同类型的支座约束条件,释放了大部分水平力,优化了下部结构的设计。此外,还研究了重要节点如支座节点和预应力拉索张拉端节点的构造,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该项目进行了上下部结构整体协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加强措施。

    2022年18期 v.52;No.582 33-4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0 ]
  • 渭城中学体育馆新型预应力拉索-钢筋混凝土组合大跨度梁设计

    朱朵娥;杨霄;刘彦生;苗磊;赵天文;

    渭城中学体育馆位于高烈度区且场地类别为Ⅲ_2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地震作用是该结构的控制作用,减小结构重量成为了总体设计的关键。鉴于上述因素,针对本工程,提出了新型预应力拉索-钢筋混凝土组合大跨度梁,该梁由钢筋混凝土梁、竖向V形撑杆、预应力拉索组成,能充分发挥拉索和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其中钢筋混凝土梁的跨高比仅有1/29。重点介绍了该梁几何构成、平面布置、设计方法和原则,并对大跨度预应力楼盖的舒适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大跨度预应力楼盖中,采用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拉索共同受力的大跨度结构,可以实现楼盖较大的高跨比,经济性较好,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较高。相比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采用该梁能大幅度降低了结构自重,同时降低了地震作用。

    2022年18期 v.52;No.582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28 ]
  • 延安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局部退台结构构思与实现

    杨镇荣;杨霄;苗磊;李青翔;蒋炳丽;王力;

    延安大学新校区图书馆整体建筑平面约呈8字形,建筑立面采用了宝塔及窑洞层层收进的表现形式,但收进的尺度又远小于柱距。如何保证建筑立面及室内空间整体效果的同时,又能够做到结构方案最优是难点。围绕此新的退台形式,着重分析了梁上柱、悬挑梁、斜柱等三种方案各自的优缺点。三种方案均不太理想,通过与建筑协商,局部调整了建筑轴网尺寸。最终确定在建筑南侧及中部细腰四个角部设置斜柱,在东、西侧5层悬挑大于4m处设置梁上柱,东、西侧6层悬挑小于3m时按悬挑梁设计,实现了建筑东、南、西、北不同立面效果,满足了室内使用空间的要求。对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斜柱对与之相连的楼板及梁有一定的拉力作用,在设计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2022年18期 v.52;No.582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0 ]
  • 某连续变向斜柱高层办公楼结构设计研究

    杨霄;崔娟;苗磊;赵天文;庄艺斌;

    某办公楼首层和外立面框架柱均为混凝土斜柱,且各层斜柱斜率不一样,称之为连续变向斜柱,斜柱引起楼盖结构产生水平力。对斜柱的竖向抗压刚度和水平抗侧刚度大小进行研究,并推导竖向抗压刚度和水平抗侧刚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斜柱竖向抗压刚度远小于普通直柱,水平抗侧刚度大于直柱。对连续变向斜柱斜率不断变化过程中不同层楼盖结构的水平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楼盖水平力较大的结构应对措施。由于连续变向斜柱的存在,不同的施工方案将会造成不同的构件内力分布,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选择最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拆模周期。

    2022年18期 v.52;No.582 53-5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93 ]
  • 某不对称连体结构设计

    杨霄;蒋炳丽;崔娟;朱朵娥;王力;

    不对称连体结构两侧塔楼质量、构件布置均不同,为使两个分塔动力特性接近、整体结构变形协调,调整主要抗侧力构件剪力墙的布置是最有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某不对称连体结构剪力墙布置的调整思路,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核心筒内部剪力墙,可有效增加结构扭转刚度,同时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7层高位连体选用底层桁架支撑方案,对比了桁架层两种不同腹杆布置方式,经验算,对称N字形布置方案可保证连体下一层受剪承载力不小于连体桁架层受剪承载力的65%。

    2022年18期 v.52;No.582 60-6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9 ]

钢与组合结构

  • 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马立成;史庆轩;王秋维;

    为提高方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的计算精度和效率,收集了国内外167个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试验资料;探讨了方钢管混凝土短柱在两种不同加载方式下的破坏机理,阐明了方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极限承载力不受加载方式影响的原因;引入“约束效应”系数,分析了混凝土强度、钢管强度、钢管宽厚比(B/t)对“约束效应”的影响;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从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理想轴压极限状态出发,推导了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考虑了方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约束的不均匀问题,从而修正了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计算出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将该计算方法与中、美两国规范计算方法对比后发现,该方法计算结果比中国规范略微保守,较美国规范经济。该公式可以应用于B/t≥20的方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

    2022年18期 v.52;No.582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88 ]
  • 高强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能力试验研究

    曾志伟;黄永辉;陈碧静;谭鼎融;

    对9组共27个高强钢管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管普通混凝土短柱试件进行轴压试验,观察并研究其荷载-位移曲线及破坏模式的异同。试验结果表明:高强钢管普通混凝土试件与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存在明显的区别,高强钢管普通混凝土试件的延性优于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钢管约束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承载力,对高强混凝土的提高尤为明显,原本脆性的高强混凝土表现出一定的延性,且延性随着套箍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所有试件按《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2014)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均吻合良好,表明该公式不仅适用于高强钢管普通混凝土,还适用于高强钢管高强混凝土。

    2022年18期 v.52;No.582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87 ]
  • 预制预应力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刘嘉琪;曹大富;葛文杰;王佳俊;

    为研究预应力、弦杆及腹杆配钢率对预制预应力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6根预制预应力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梁和1根非预应力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梁进行静力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试件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裂缝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破坏形态等。结果表明:下部受拉区角钢屈服后,试件挠度不断增大,最终受压区混凝土压碎,呈典型的适筋破坏形态;预应力筋的配置对试件的开裂荷载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试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随钢骨桁架弦杆角钢截面尺寸的增大而明显提高。推导了预制预应力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梁的短期刚度以及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可供工程实际参考。

    2022年18期 v.52;No.582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74 ]
  • 集束钉群装配式钢-混组合梁界面滑移特性研究

    范亮;邬江红;谭阳;陈林;

    集束钉群装配式钢-混组合梁由于构造、施工与现浇组合梁有差异,其钢与混凝土界面滑移刚度受钉群布置影响。为研究集束度对装配式钢-混组合梁界面滑移特性的影响规律,开展了5个具有相同抗剪连接程度的集束钉群装配式钢-混组合梁加载试验,研究不同集束度试验梁的荷载-位移曲线、破坏形态、钢-混凝土交界面滑移特性以及截面应变变化规律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集束度对集束钉群装配式钢-混组合梁的屈服荷载影响较小;界面滑移随集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集束度的增大,试验梁的截面应变不再服从平截面假定。基于试验及理论分析,提出了考虑集束度和钉群折减系数的装配式钢-混组合梁界面滑移线性刚度计算公式,该公式计算结果与本文及文献的试验值吻合良好。

    2022年18期 v.52;No.582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82 ]
  • PEC组合柱-型钢梁框架半刚性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及优化分析

    赵根田;赵冲;李补拴;王聊杨;

    为了获得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PEC组合柱)-型钢梁框架半刚性节点各组成部件合理的耗能组合,以端板厚度、柱翼缘宽厚比及是否设置背垫板为变量参数,设计制作了6个PEC组合柱-型钢梁框架半刚性节点试件,并完成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和试件相关参数有限元拓展分析。除未设置背垫板试件外,其他试件滞回曲线均呈现饱满的梭形,试件最终破坏特征表现为梁端翼缘严重屈曲而形成明显的塑性铰区,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设置背垫板后,试件滞回曲线趋于饱满,表明合理的设置背垫板可明显提升节点转动刚度,约束效应突出。建议该类框架半刚性节点在未设置背垫板,柱翼缘宽厚比为8时,端板厚度宜取10~24mm;设置背垫板时,柱翼缘宽厚比为16时,当背垫板、端板厚度分别取12、24mm,此时既能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目标,同时组合件半刚性节点性能可得到充分发挥,耗能能力良好。

    2022年18期 v.52;No.582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76 ]
  • 芯管交错排布不锈钢芯板楼板受力机理分析

    舒兴平;黄毅恒;

    为研究芯管交错排布的不锈钢芯板楼板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曲性能与剪切性能,对五个不同尺寸的不锈钢芯板单向板足尺试件以及一个跨中布置内隔板的不锈钢芯板双向板足尺试件进行试验研究与有限元模拟,对比两者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不锈钢芯板楼板的受力机理及弯曲刚度和剪切刚度进行分析,最后对不锈钢芯板楼板性能进行参数分析。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芯板楼板具有良好的静力学性能;不锈钢芯板楼板的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抗剪强度远小于抗弯强度;不锈钢芯板楼板的受力机理类似于空间空腹网架结构,相邻芯管之间面板的中点处可以近似认为面板仅有剪力和轴力而无弯矩,并提出了芯板单元的简化受力模型;芯管交错排布的不锈钢芯板楼板弯曲性能可以认为是正交各向同性的,剪切性能是正交各向异性的;面板厚度是影响剪切刚度的最主要因素;布置隔板可以有效提高不锈钢芯板楼板的承载力且降低挠度。

    2022年18期 v.52;No.582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82 ]
  • 螺栓垫板连接式双肢冷弯C形钢门式刚架抗震性能研究

    陈明;王慧玲;李补拴;吉晔晨;

    双肢冷弯C形钢门式刚架是一种新型组合截面门式刚架结构体系,该结构的构件通过垫板和高强螺栓将冷弯型钢拼合成双轴对称截面,便于梁柱节点的连接,有效提升了构件的承载能力。对5个刚架进行拟静力试验,对11个刚架进行有限元分析,以分析梁腹板高度、C形钢厚度、柱翼缘宽度、柱腹板高度、节点板厚度、屋面坡度和刚架跨度7个参数对双肢冷弯C形钢门式刚架破坏形态和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C形钢厚度、柱腹板高度、柱翼缘宽度、刚架跨度对双肢冷弯C形钢门式刚架抗震性能影响显著,并根据正交试验分析结果发现了影响该类结构极限承载力和柱顶破坏位移的参数顺序,得到了两项结果最大时的参数组合,推导出了在适用范围内刚架抗震性能特征极限承载力和柱顶破坏位移的计算公式。

    2022年18期 v.52;No.582 108-1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22 ]

混凝土结构

  • FRP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标准安全度设置水平研究

    李扬;戴欣;

    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规范关于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有关规定,研究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保证率与荷载组合的关系。提出了以等效保证率作为衡量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下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安全度评判指标的建议。并据此研究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608—2010)(简称GB 50608—2010规范)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安全度设置水平。在此基础上,对GB 50608—2010规范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提出了两种修订建议:在原规范的标准组合下将裂缝宽度公式的计算保证率由95%降为85%,相应的受弯构件受力特征系数由2.1降为1.8;考虑采用频遇组合代替标准组合进行裂缝宽度计算。

    2022年18期 v.52;No.582 115-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4 ]
  • GRC网格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复合加固混凝土圆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陈思程;黄海林;言兴;朱德举;

    完成了24根GRC网格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复合加固混凝土圆柱试件的轴压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加固层混凝土中聚丙烯纤维含量、GRC网格包裹位置及包裹方式等参数对试件抗压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其破坏形态、荷载-应变曲线、荷载-位移曲线及极限荷载。结果表明:试件破坏形态主要为中部压溃和斜剪破坏,大部分试件加固层混凝土最终剥离;GRC网格全包试件较间隔包裹试件表现出更高的抗压性能;GRC网格外包在加固层混凝土表面的试件抗压性能优于内包在核心柱混凝土表面的试件;掺入聚丙烯纤维可小幅度增强试件抗压性能;GRC网格和聚丙烯纤维均能显著提升试件的延性。提出了GRC网格与聚丙烯纤维复合加固混凝土圆柱的正截面轴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经对比,计算值略小于试验值。

    2022年18期 v.52;No.582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46 ]
  • 基于Dynamo的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参数化设计

    文志彬;罗毅;吴琴锋;范超;张勤;

    为提高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深化设计效率与精度,将参数化理念与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相结合。在Revit平台上基于可视化编程工具Dynamo,编制了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参数化设计程序,实现了一键生成叠合板钢筋模型、一键统计钢筋信息的功能,同时详述了程序在编制过程中所用到的关键节点及算法。最后,将此程序应用于某商业综合体叠合板的深化设计中,大幅提高了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深化设计效率与精度,拓宽了现阶段Dynamo的应用范围,为Dynamo在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2年18期 v.52;No.582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468 ]

木结构

  • 两联花板代拱水平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李江;李智豪;赵益峰;孙国军;

    花板代拱是河西走廊地区一种特殊的木结构构造,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河西地区的古代木结构,采用西北地区常用松木制作了两联花板代拱足尺模型,通过拟静力试验得到了对应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提取了骨架曲线和刚度变化曲线,分析了花板代拱的受力变形特点和其破坏形式。结果表明,花板代拱受力时摩擦滑移与剪切作用并存,滞回曲线大致呈梭形,滞回环较为饱满,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耗能能力;破坏形式为延性破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正心枋两端的暗榫破坏,此后结构仍能保持相当的承载能力,且由于摩擦滑移的显著,结构耗能能力增强;第二阶段为破间两端暗榫破卯而出,此时结构仅在卯未破坏侧有承载力,另一侧承载力急剧减少为零,破坏前破间处卯的外表面有明显裂痕,征兆明显。

    2022年18期 v.52;No.582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1 ]
  • 自攻螺钉增强胶合木沿胶缝横纹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

    周金将;杨舒涵;纪微;凌志彬;

    采用自攻螺钉对胶合木梁侧进行横纹增强,并开展4组(含未增强组)胶合木梁侧横纹承压试验。结果表明,3种增强方式对胶合木梁侧的横纹承压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单侧通长贯入螺钉组试件最终发生了局部屈曲破坏,而其他组螺钉变形不明显;相比于未增强组试件,单侧通长贯入螺钉、双面贯入螺钉和双侧斜交螺钉组试件的横纹承压荷载分别提高了25.9%、34.5%和44.8%;单侧通长贯入螺钉组试件表现出了最高的等效横纹承压弹性模量,为333.6N/mm~2,而其他两种增强方式的等效横纹承压弹性模量略低于未增强组试件。荷载-应变关系表明,自攻螺钉的引入能有效改善承压面下木材应变的分布。采用欧洲标准EN 408与ISO 13910标准获得的横纹承压强度较为接近,而按照《木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329—2012)获得的结果偏于保守;有限元模型总体上能有效预测自攻螺钉增强后的胶合木梁侧横纹承压性能。

    2022年18期 v.52;No.582 138-14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90 ]

独家特约连载专栏

  • 《钢结构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周佳;童根树;李常虹;刘宜丰;张磊;付波;

    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中震下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结构的地震力如何求得,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钢结构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精细化延性抗震设计理论,影响结构性能系数R取值的各种因素,结构延性系数与构件宽厚比的关系。介绍了采用《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流程,及性能系数最小值的确定依据。最后对我国《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在抗震性能化设计流程、性能系数的取值、构件宽厚比限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2022年18期 v.52;No.582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72 ]

  • 建筑艺术与舞蹈艺术的融合表现

    马莉;

    <正>若是建筑属于冰冻的音乐,那么舞蹈则属于流动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历经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慢慢的从具有实用性特质的舞蹈转变为具有娱乐性和表演性的欣赏类舞蹈。加之舞蹈在视觉艺术以及表演艺术上又融合了音乐、舞台美术以及服装设计等因素,很轻易就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中国建筑艺术学》则是以艺术学角度审视中国建筑的艺术形象,对中国建筑进行系统性的艺术学特征梳理。在本书中,利用语言结构搭建了一个基于艺术学领域以及逻辑学关系的建筑艺术学框架,所包含的元素包括体系、功能、本质以及审美等艺术核心元素,

    2022年18期 v.52;No.582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4 ]
  • 城市环境建设中体育场馆建设的内涵方向与建设路径

    赵剑缘;

    <正>伴随着《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的颁布,国家愈加重视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虽然体育设施设备逐步完善,但现实中依旧有部分体育场馆在建设中过度重视外表面的美观性,而忽视了其实用性,致使所建设的场馆结构功能略显单调,结构布局缺乏合理性与合规性,根本就难以满足高校学生体育需求。在新形势背景下,要保证所建设的体育场馆满足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需求,势必要转变方向,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设计,推动城市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场馆设计指南(原著第五版)》增添了多种多样的案例,

    2022年18期 v.52;No.582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2 ]
  • 建筑工程口语教学特点及其有效性教学策略

    李超;李丽;

    <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建筑行业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与国际化进程逐步接轨,建筑工程口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建筑师与相关专业人员的日常工作与专业需求都离不开口语的常规化运用。建筑口语教学也需要扩大普及率、提升专业性和实用性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要。建筑工程口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守正与创新,在常规的建筑企业培训中,英语知识的培训大都仅限于日常生活化的口语练习,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长,与建筑业联系紧密度低,

    2022年18期 v.52;No.582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9 ]
  • 建筑常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李涛;

    <正>在思政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建筑专业如何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建筑常识教学、建筑专业知识教学如何与课程思政相呼应,以具体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助力高水平、高素质时代新人培养,成为建筑类院校正在探讨、研究的话题,成为建筑类院校正在攻克的难题。由胡兴福、刘继强作等人著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路径研究》一书,则对当前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建筑常识教学、建筑专业知识教学等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问题进行剖析,并基于此,为土建类专业,尤其建筑常识教学、建筑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路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2年18期 v.52;No.582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8 ]
  • 英语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路径

    李晓亮;任娜;

    <正>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将中国传统建筑融入英语世界,融入中小学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向世界展示优秀的中国文化,向广大中国学子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让广大中国学子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逐渐成为建筑、教育、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关注、探讨的话题。由蒲肖依著写,外文出版社于2016年11月1日出版的《建筑里的中国》,以原创性的选题、国际化的视角、新颖的论述方法、将中国传统建筑融入英语世界与国人心中的目标,剖析了窑居、土楼、晋院、徽宅、苗寨、四合院等中国建筑中所蕴含的特色与文化底蕴,

    2022年18期 v.52;No.582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1 ]
  • 建筑法律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中的作用

    李颖;

    <正>自然界环境复杂多变,为了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我们的先祖建造庇护所以减少环境所带来的威胁。他们利用树枝、干草等建造有内部活动空间的“房屋”,这便是早期的建筑工程。随着人类是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飞速发展,人们对房屋和其配套设施的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生存功能了,还包括生产、居住、学习和公共活动等功能。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建筑行业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建筑质量关乎着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很重要。

    2022年18期 v.52;No.582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01 ]
  • 文学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罗瑞欣;

    <正>建筑与文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建筑与文学于美学上的相通之处,还体现于两者的互动,即建筑可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成为文学展现情节、铺陈故事、抒发情感的场景、空间、介质,文学可为建筑提供艺术匠心与设计灵感,成为建筑的装饰品、点缀物,为建筑添色增辉,两者互相成就。由马力著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10月出版的《昨日楼台——老建筑的文学追忆》一书,则将中国古代建筑景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系统性描绘了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2022年18期 v.52;No.582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6 ]
  • 以人为本宗旨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

    侯吉友;

    <正>图书馆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习场所,也是学生接触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高校图书馆藏书的丰富性以及空间安排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以人为本宗旨下,高校图书馆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实现对馆内空间的再造。由王宇、姜宇飞、张瑶等联合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嬗变轨迹》一书,详细梳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图书馆内外部环境变化,借鉴不同类型图书馆空间建设经验,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可能出现的形态。

    2022年18期 v.52;No.582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48 ]
  • 互联网时代传统建筑企业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石如璧;

    <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提升,各行各业都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目前,建筑企业高消耗和低效益的问题日益突显,建筑企业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亟需实现信息化转型。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建筑企业转型理念,改变企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当今传统建筑企业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由项勇等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建筑企业战略转型研究》一书,根据建筑企业特点,联系当下各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系统分析传统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从互联网能力和竞争优势驱动的双重角度,研究互联网时代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问题,为传统建筑企业转型提供政策建议。

    2022年18期 v.52;No.582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78 ]
  • 建筑摄影拍摄的创作动机和拍摄技巧

    赵懿轩;

    <正>建筑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在大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显著,特别的建筑构成城市的基本形态,展现出城市的多样风貌。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和摄影范围的拓展,城市建筑逐渐进入摄影师视野,并成为专业的摄影门类之一。由阿德里安·舒尔茨编著、汪兰川翻译,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摄影》一书,全面详细地介绍建筑摄影的相关知识,既可供建筑摄影爱好者参考,也可为建筑摄影拍摄的创作动机和拍摄技巧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2022年18期 v.52;No.582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2 ]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割裂问题与对策——以建筑类专业为例

    陈惠军;

    <正>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加强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改善劳动精神面貌、端正劳动价值取向和提高劳动技能水平,从而全方位提升劳动素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对于建筑类专业的大学生,从业后需要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尤为凸显。然而反观当前高校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弱化、窄化、

    2022年18期 v.52;No.582 16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32 ]
  • 建筑企业公共关系探析

    李子豪;

    <正>由于公共社会关系在公司的发展壮大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强,建筑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建筑公司越来越注重公关关系对公司生存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合理利用公共社会关系能够对建筑公司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许多建筑公司没有完善的公共关系组织体制,由于这些建筑公司由于对公共人际关系没有准确的了解,往往不能建立管理公关事务的专门机构,使得公共人际关系的建立的规划、执行不能统一有效的指挥和管理。处理公众关系的工作人员并未进行过相应训练,凭感性办事,

    2022年18期 v.52;No.582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8 ]
  • 音乐与建筑的融合与碰撞

    李先文;

    <正>建筑与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在创作思路,主体形象,意境表达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随着建筑工艺发展和艺术形式丰富,建筑设计灵感更多源于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其他途径,更多体现当下流行的时代韵律和主流趋势。同时音乐创作手段亦不是单纯的闭门造车与枯燥的软件合成,韵律取材于建筑结构特点俨然成为时尚。音乐与建筑,看似毫无相关,实则内涵交融。聆听气势恢宏的音乐,人们不禁浮想宏伟壮阔的建筑;感受温柔恬静的小调,让人身临其境于林荫小道之中。气质的表现与感受,源于艺术性的本质相通。

    2022年18期 v.52;No.582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0 ]
  • 行为心理介入商业购物空间设计

    安强;杨炜怡;

    <正>现代商业购物空间的设计是基于消费主义与行为导向化的,同时空间场景的营造设计是以行为心理模式为出发点,将人在商业空间中的路径化与视觉化等相互结合在一起,同时结合商业视觉空间图像美学,将人在空间中的情感与外部的商业模式相互融合在一起,这样通过外部的调动,让人的行为心理与购物空间形成一种消费主义上的共鸣,这也是行为心理介入商业购物空间的设计趋势,从而更好的引导人在商业空间中的行为。

    2022年18期 v.52;No.582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57 ]
  • 钢琴音乐喷泉在城市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李知秋;

    <正>钢琴音乐喷泉是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以及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音乐喷泉的创新性运用无疑为城市的增添新的生机同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观赏效果。钢琴音乐喷泉可以与特定的城市场所产生互动的效果,也能成为激发城市场所活力的重要因素。并且钢琴音乐喷泉可以为城市的文化以及魅力做出相应的贡献,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结合点。

    2022年18期 v.52;No.582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1 ]
  • 以音乐为灵感的舞台设计与创新

    符小娟;

    <正>音乐舞台设计是音乐表演及演出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常是运用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全面统筹将音乐舞台的布景、造型、灯光、道具、服装、音响、色彩、演员等元素进行综合设计,最后逐一向观众呈现出音乐舞台艺术设计的各个环节,达到渲染舞台环境、烘托现场氛围、辅助演员表演、提升视觉效果、勾勒音乐场景的作用。而音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更是离不开舞台的支撑。只有将音乐舞台设计各个环节做好,才能带来很好的整体效果,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一场视觉盛宴。可以说,音乐表演及演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台的设计。

    2022年18期 v.52;No.582 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60 ]
  • 基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乡村古民居更新设计保护策略

    韩璐;

    <正>乡村旅游经济是近些年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基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于对乡村文化以及建筑的更新与利用,将乡村建筑以及风貌保留下来并且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方式重新赋予空间以及形态上的活力。乡村古民居的更新设计也是将乡村的建筑文化特色积极的融入到乡村的场所以及外部环境设计之中,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特色,也是对外展示的形象立面。

    2022年18期 v.52;No.582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24 ]
  • 仓储物流建筑设计策略

    尹立新;

    <正>当前,电子商务和第三方快递快运业务快速发展,促进了市场对高端物流仓储的强劲需求,我国物流建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物流建筑正不断朝着规模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响应国家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时机,重点关注生活消费、工业物流的仓储需求,以快递快运,工业仓储,电商仓储为主力客群,同时将仓储物流进行合理的规划,打造出一个新型的智能仓储物流中心,探索发展出一个物流与电商及其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仓储物流的高效率发展。

    2022年18期 v.52;No.582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51 ]
  • 建筑造型的图形化在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李英伟;

    <正>造型的图形化与视觉形象化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承的组合关系。在设计中建筑造型的图形化设计偏重于图像化的理论,本身带有建筑的视觉图像美学与视觉化符号。它可以通过建筑视觉元素之间相互组合构成视觉美学上的肌理以及空间图像,同时也能够将这种图形化美学符号抽象出来成为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出发点。因此在建筑的造型设计中往往将图形化的美学综合运用并且转化为视觉形象构图中重要的符号元素。

    2022年18期 v.52;No.582 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00 ]
  • 中国青花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融合设计

    王琨;谢人雁;乐斌;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厚,美学概念已经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并对人们的工作及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室内设计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和制作手法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风格,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空间体验感。在互联网科技交互发展的大数字时代,由各地气候条件,风土人情而传承下来的室内空间风格在碰撞中,开枝散叶,不断变化。在对美学的不断探究中,形成了多种新风格,它们成为了现代室内装饰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风格中,中式风格显得包容性很强,因此,对于元素间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别具特色。针对特定的元素,则需要运用不同表达手法,从而使室内空间的设计元素及视觉主题得到深化和升华。

    2022年18期 v.52;No.582 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2 ]
  • BIM技术辅助下医院建筑结构协同设计

    郭康康;

    <正>在医院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将能进一步弱化时间、空间对协同设计所带来的束缚感。基于BIM远程设计平台的辅助,在建筑结构方案的设计初期,可以开放相关权限给甲方工作人员,由此,建筑结构设计师就能根据建筑结构的构想的还原程度与对方进行实时的交流、沟通。此外,BIM信息平台的共享机制还能够满足MEP、概预算设计人员根据项目需求加入协同设计、对建筑结构方案给出适当的优化设计方向等,多方协调能够提升初期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缩短设计周期。

    2022年18期 v.52;No.582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72 ]
  • 视觉图形元素在建筑空间装饰中的表达

    张菓;

    <正>随着现代建筑多样化的发展以及立面形态与建筑材质的变革,建筑立面的展现方式不尽相同。有些在建筑的外部立面中用不同的符号视觉元素进行整合设计,有些是通过建筑材质之间的变化形成具有视觉肌理的建筑外部立面。视觉图形元素本身也是一种建筑装饰,与建筑的主体结构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建筑新的外立面。同时有些视觉图形也具有相应的空间语境含义,赋予建筑更多的空间想象与艺术美学上的意蕴,因此在设计中常结合视觉图形元素融入到建筑装饰中。

    2022年18期 v.52;No.582 17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7 ]
  • 传统建筑元素在旅游文创设计中的运用

    鲍艳宇;

    <正>旅游文创是基于地域化的旅游文化与创新,并且将当地的旅游特色融入到创新性的产品之中。旅游文创的内容体裁不尽相同,可以是当地的文化以及民俗风情,也或者是当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而在现代的旅游文创设计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则是文化的归属感,将传统建筑元素以图案或者符号化的方式进行抽象出来形成文创品,这类文创品也是旅游景区的特色表达,同时也能起到较好的宣传与营销的目的,以此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例如利用建筑的榫卯结构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发。

    2022年18期 v.52;No.582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22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