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谨;杨律磊;谈丽华;龚敏锋;孙意斌;王慧;
对建筑进行抗震韧性评价是建筑抗震设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参考《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中的评估方法,开发了抗震韧性评价软件,并对某高烈度区小学教学楼案例进行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分析。考虑到建筑抗震韧性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加速度响应相关,提出在原方案基础上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和黏滞阻尼墙的组合减震设计方案以提高建筑抗震韧性。通过对结构震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损伤等指标进行评估,确定了两种方案对应的抗震韧性等级。结果表明,开发的抗震韧性评价软件可实现自动化蒙特卡洛扩展模拟与韧性指标评价;采用混凝土损伤因子与钢材应变作为损伤评价指标可适用于建筑抗震韧性评价;采用位移型阻尼器和速度型阻尼器相结合的组合减震方案显著提升了建筑抗震韧性等级。
2022年20期 v.52;No.58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51 ] - 张谨;杨律磊;谈丽华;朱寻焱;石志响;
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核心筒-黏滞阻尼墙减震结构是一种适用于超限高层的新型结构体系。以京东智慧城超高层办公楼为例,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T/CECA 20024—2022)与美国FEMA-356标准,分别基于承载力与变形指标设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对此结构进行多遇地震水准与罕遇地震水准的抗震性能评价。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满足预期的性能目标要求,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规范限值,在多遇地震水准下结构保持弹性,在罕遇地震水准下结构构件损伤分布合理,说明该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022年20期 v.52;No.584 9-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71 ] - 谈丽华;杨律磊;张谨;龚敏锋;
钢框架-钢板混凝土组合墙结构是一种适用于高层钢结构住宅的新型结构体系,目前国内规范还未对该体系进行相关规定。为研究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以某高层住宅项目为例,建立了钢框架-钢板混凝土组合墙结构数值模型,采用静力弹塑性方法对该结构大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在整体与构件层次均满足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框架柱剪力分担率随结构塑性的发展而提高,结构塑性发展顺序符合预期,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组合墙抗剪能力有较大富余,框架柱少量进入塑性状态。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2 ] - 杨律磊;孙意斌;龚敏锋;杨栋;
对于空间跨度较大的结构,行波效应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但目前对于超长连体结构的行波效应研究较少。苏州国际会议酒店为结构总长度333m的超长连体结构,连廊与塔楼之间采用铅芯橡胶支座与黏滞阻尼器实现柔性连接。以该项目为背景,研究行波效应对该类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首先应用了行波效应视波速的简化计算方法,给出了国内场地视波速的参考取值范围。考虑不同视波速对苏州国际会议酒店进行多点激励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重点研究一致激励与多点激励下的地震剪力、位移、加速度与支座性能差异性。结果表明:多点激励下结构楼层剪力小于一致激励,其差距随视波速的降低而增大,多点激励下基底剪力最大减小15%;结构层间位移角可满足规范要求,底部楼层多点激励层间位移角大于一致激励,其差异随视波速的降低而增大;考虑行波效应时连廊扭转效应显著提高,而连廊加速度有所降低;铅芯橡胶支座侧向位移可满足设计变形需求,其在多点激励下的侧向位移大于一致激励;行波效应亦对黏滞阻尼器附加给结构的阻尼比有一定影响。
2022年20期 v.52;No.584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30 ] - 杨律磊;张谨;孙意斌;王慧;龚敏锋;
超高层结构设计中指标往往具有相关性,通过手动调整计算模型以实现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效率较低。通过Grasshopper软件平台二次开发,编制了超高层结构参数化建模模块,通过OAPI接口调用ETABS进行结构自动化分析设计,并采用遗传算法实现了专项优化设计。针对采用基本遗传算法进行结构体量大、变量多、约束条件复杂的参数化设计时计算耗时长的特点,采取多项措施对算法进行了改进,有效提高了优化效率和稳定性。以结构质量为优化目标,将框架柱与剪力墙截面尺寸作为主要设计参数对某超高层结构进行参数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超高层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且结构总质量明显降低,优化效果显著,验证了本文参数化技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2022年20期 v.52;No.584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12 ] - 龚敏锋;杨律磊;王慧;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的设计需兼顾建筑形体和结构效率的影响,涉及多学科交叉协同。总结提出了针对自由曲面结构的生成式参数化设计方法,可实现在预设条件下,通过参数化控制,结合开发的改进优化算法,自动高效地生成同时满足美学表现和力学性能的曲面形态方案,并可通过定义不同约束条件,生成多方案比选。对方法的实现流程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并通过工程设计案例论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易用性。研究表明,该方法可适用于复杂的受力和边界条件,并可根据项目特点结合专项结构分析实现多目标优化,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同时其参数化特征可有效应对项目调整变更,提升设计效率。该方法可有效帮助解决建筑与结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的学科分离矛盾,进一步提升设计质量。
2022年20期 v.52;No.584 38-4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27 ] - 龚敏锋;杨栋;张谨;
箍筋可显著提高混凝土构件延性,在弹塑性分析中,合理的箍筋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可更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动力响应。已有的部分抗震性能化相关标准和规程中,给出了建议的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和相应的构件性能评价准则,但由于本构模型多样且评价准则存在差异,应用不同方法对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基于目前工程中常用的Mander模型、Kent-Park模型和钱稼茹模型等约束混凝土本构,结合现有不同的性能评价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从工程应用角度,对比分析了不同本构模型的适用范围、骨架曲线差异和应用便捷性;基于某钢筋混凝土压弯试件和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对构件滞回性能和结构层间位移角等宏观弹塑性响应的影响,以及应用不同评价方法对构件性能评价结果的影响。结论可为工程项目在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时,如何选择和应用箍筋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以及了解现有不同性能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差异,提供良好的参考。
2022年20期 v.52;No.584 45-5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118 ]
- 郭一峰;谈丽华;杨律磊;孙意斌;陈勇;
苏州桑田岛地铁上盖超限高层采用全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简要介绍其结构特点及设计要点,并根据其超限情况,确定了结构性能设计目标及超限设计措施。详细介绍了全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控制指标及大底盘多塔、楼板温度应力、桩基、框支框架、转换剪力墙等关键性部位及构件的设计过程和控制性要点。分析结果表明,需要通过合理的性能化设计达到“强基础、弱上部”、“强转换、弱上部”的性能目标;箱式转换较梁式转换更适用于转换层数较高、高宽比较大的地铁上盖项目。通过合理设计,全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可作为适用于地铁上盖开发的一种结构体系。
2022年20期 v.52;No.584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34 ] - 朱寻焱;张谨;谈丽华;杨律磊;傅根洲;张薇;
宿迁京东智慧城超高层办公楼结构高度156.5m。针对塔楼结构体系制定了7种框架-核心筒结构方案,分别是混凝土结构方案、混合结构方案与5种钢结构方案,5种钢结构方案核心筒的抗侧力构件分别包含屈曲约束支撑、偏心支撑、交叉中心支撑、加劲钢板墙、黏滞阻尼墙。对7种结构在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整体计算指标以及工程造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震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方案与混合结构方案核心筒混凝土名义拉应力过大;单斜杆布置形式的屈曲约束支撑或偏心支撑核心筒,因结构侧向刚度有限,层间位移角难以满足规范要求;交叉中心支撑或加劲钢板墙均可有效提高结构抗侧刚度,加劲钢板墙延性较好,且无中心支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退化现象;加劲钢板墙与黏滞阻尼墙组合核心筒,可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降低地震动力响应与提升建筑整体品质。经技术性与经济性分析,最终结构体系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加劲钢板墙与黏滞阻尼墙组合核心筒。
2022年20期 v.52;No.584 60-6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95 ] - 谈丽华;张谨;朱寻焱;曾欣;杨律磊;张薇;
宿迁京东智慧城超高层办公楼结构高度156.5m,具有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塔楼偏置等不规则项,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加劲钢板墙与黏滞阻尼墙组合核心筒结构体系。核心筒全高采用加劲钢板墙,大量采用黏滞阻尼墙进行消能减震。对结构进行减震分析、基于等效地震层剪力模型分析、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黏滞阻尼墙提供附加阻尼比,有效降低了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钢连梁发挥了塑性耗能作用,结构抗震性能满足预设目标。
2022年20期 v.52;No.584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55 ] - 郭一峰;谈丽华;杨律磊;孙意斌;
苏州国际会议酒店主楼为连体结构,结构高度为91.4m,由两栋基本对称的塔楼通过跨度为81m的钢连廊连成一个整体。其中塔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钢连廊采用桁架结构体系。针对结构特点,对塔楼及连接体进行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分析,对比了结构单塔及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受力性能,探讨了连接体对整体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结合超限情况,对结构进行了性能化设计,并采取了相应的抗震措施对关键性构件进行加强。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能够达到既定的性能目标,结构体系合理可靠。针对连廊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存在的不利因素,提出了连廊整体提升、支座调平、防坠落等施工措施。
2022年20期 v.52;No.584 71-7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18 ] - 郭一峰;谈丽华;江淼;杨义益;
苏州金融街超高层塔楼T1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因建筑功能及立面要求,外围框架柱在40~44层采用斜柱收进3.3m,核心筒在40~42层东西侧与南北侧采用斜墙转换分别收进875mm和300mm;在结构屋面以上,设置了高30m的塔冠结构。针对结构特点及超限情况,详细介绍了结构体系、性能化抗震设计、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分析;梳理了斜柱、斜墙的传力机理,并对斜柱、斜墙及塔冠结构进行专项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加强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结构体系安全合理,结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相关要求,斜墙、斜柱转换传力机制有效,结构整体性较好,能满足相应性能目标要求。
2022年20期 v.52;No.584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00 ] - 朱寻焱;谈丽华;张薇;蔡永平;周蔚;奚源;
红星发展大道商业综合体项目位于高烈度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黏滞阻尼墙。根据结构特点制定减震结构性能目标,附加阻尼比计算采用直接积分法,取累积能量法与规范算法两种算法的极小值3%作为结构设计附加阻尼比。子结构框架的设计采用等效线性化模型,控制该模型的楼层剪力不低于弹塑性分析所得楼层剪力的包络值,并在黏滞阻尼墙相连部位附加等效节点荷载(剪力和弯矩)。关键构件的中震性能分析基于等效线性化模型,结构的大震性能分析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子结构框架作为减震结构的重要构件,大震下满足极限承载力要求,建议控制损伤状态为中度与钢筋塑性应变值不超27倍屈服应变。
2022年20期 v.52;No.584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32 ] - 沈晓明;王鹏;杨律磊;孙意斌;崔健;
某高层酒店办公楼的平面呈现明显的“Z形”,存在组合平面、扭转不规则及跃层斜柱等不规则项,并通过大跨钢连廊与裙房相连。结合项目主要特点,详细介绍了结构设计要点,对细腰区域楼板及竖向构件、跃层斜柱等关键构件制定了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并通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分析计算,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验证,基于分析结果对薄弱部位进行了加强。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承载力及变形耗能能力,符合规范和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2022年20期 v.52;No.584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48 ] - 周慧鑫;郝胜群;李韬;张旺;王学成;王干;
苏州合景太湖新城商务中心地块一的裙房为7层商业,主楼为39层办公楼,主楼偏置于建筑平面北侧,结构平面在7层处有较大收进。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裙房部分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裙房与主楼采取不设缝方案。该项目为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具有扭转不规则、塔楼偏置、局部穿层柱以及楼板不连续四项平面不规则项。根据结构不规则判别结果,针对抗震薄弱部位及关键构件选用适当的抗震性能目标,依据不同抗震性能目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抗震加强措施。采用SATWE对结构进行了小震弹性时程分析,并采用、MIDAS Building进行了小震弹性时程补充分析;采用SAUSAGE对结构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的结构体系选择合理,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达到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
2022年20期 v.52;No.584 99-10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2 ]
- 边疆;
<正>建筑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属于造型设计的一种,其是以“建筑”为载体的造型艺术类型,而视觉传达是造型艺术设计的核心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阶段,建筑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的功能性,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生态性、安全性、审美性等诸多因素,以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建筑设计的分析与表达形式》一书于2018年4月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对新时期建筑设计的原则、内涵、方法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建筑设计工作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对新时期建筑设计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灵感和启发。整体上看,可分为三个模块,
2022年20期 v.52;No.584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81 ] - 韩晓晔;
<正>建筑是兼具了艺术性、技术性、人文性、功能性和生态性的综合型造型艺术,城市建筑的艺术设计不仅彰显着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还体现着地区居民的精神面貌、人文精神、风俗习惯等。在现代社会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其更是一种艺术符号、语言符号,通过建筑的艺术设计能够向周围传递出多种情感信息、人文信息,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行者和城市的对话就是通过建筑实现的,为此我们要做好建筑的艺术设计,通过强化建筑的情感语言表达来展现城市风采、展示一座现代城市的精神。
2022年20期 v.52;No.584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0 ] - 戴三妹;
<正>安徽省将在各地、各村庄都以传统文化建设的旅游文化项目为运营主导,以文旅融合角度制定并修订发展计划,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建设、非遗、现代民俗教育、文物、文艺等资源优势,用文化旅游滋养中国传统建设旅游观光,提高产业档次,满足优质游客的市场需求,助力农村旅游跨越式发展。推行中国传统农村文化建设旅游项目公益建设行动,政府资金统一购买,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普遍性旅游资源,提供标准化公共服务,并指导项目运营主体标准化经营。
2022年20期 v.52;No.584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23 ] - 武静;
<正>非对称公共空间因为平面的位置在整个系统中并非处在中间位置,所以非对称公共空间本身就是处在一种非静止的动态体系中。将公共空间长宽和所占整体空间平面比值与视线整合度对比发现,随着公共空间长宽比和所占整体空间平面比值的变化,视线整合度也发生了变化。视线整合度变化越大,空间就越为复杂,就越有动感。建筑空间平面视线整合度变化较大,建筑公共空间视觉整合度变化不大,所以公共空间平面所占整体空间平面的比值与视线整合度呈正相关。将公共空间界面开合与视线整合度对比发现,随着建筑内部空间随着公共空间立面界面开合,
2022年20期 v.52;No.584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5 ] - 王曦;
<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究》从理论学习入手,了解环境设计的相关概念,包括环境设计的基本含义、研究范围、特征、构成基础以及发展概况,了解人才培养的相关概念,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人才培养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并阐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并深入现实对国内外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实践性创新人才的对策。回顾全书,为风景园林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研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022年20期 v.52;No.584 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31 ] - 周鸿溦;
<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闪耀着无数的艺术瑰宝,流传着数不清的文化谱系,中国大气、精妙、富含地域特征的建筑美学,为中华文化不断汇注活力。石雕作为建筑美学的重要构成之一,或作为单独的建筑群存在,或在各类建筑中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传统建筑和当代建筑中,很容易发现石雕的身影点缀其间,石雕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匠人技法,针对石雕进行研究,有助于技法的传承和创新,也有助于中国建筑不断进步发展。然而,当前中国建筑石雕艺术存在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传统文化元素的现象,模式化明显而创新点不足,同时,学术界对建筑的石雕的研究大都仅限于某个地方,而非进行全局上的把握,尽管每个城市建筑物中都能窥见中国建筑的魅力一隅,但以中国建筑的整体视角来把握其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的书籍还是较少。由林徽因所著,
2022年20期 v.52;No.584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2 ] - 王亚蒙;
<正>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拜占庭的建筑室内设计到徽派民居、江南水乡民居、巴蜀民居,从中世纪欧洲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后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现代主义运动时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到后现代主义运动时期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风格特征在不断演变,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色彩搭配在不断丰富,掌握不同建筑室内设计风格与色彩搭配技巧也成为建筑空间营建的重要前提。由易西多著写,
2022年20期 v.52;No.584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35 ] - 姚春丽;
<正>建筑广告作为广告行业发展的重要分支,随着建筑类型丰富与技术进步,设计思路与制作方式同样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广告艺术设计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建筑广告发展脉络,丰富教学知识体系,加强与知名广告企业的合作联系,推进导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进行,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广告设计教学工作室,提升广告设计层次品味。刘托著《中国建筑艺术学》从中国建筑艺术起源入手展开论述,通过功能、形态类型、体系、构成和审美特征五个方面,
2022年20期 v.52;No.584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1 ] - 李晴;
<正>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较为宏大,保留较为完整的艺术宝库之一,它自公元366年开凿以来,历经十六国、南北朝、隋唐等十几个朝代的发展与完善,终将形成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敦煌莫高窟。千余年以来,敦煌石窟中精美绝伦的壁画仍旧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中国建筑审美的变迁》是由汤里平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书籍,探究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建筑审美的发展,对什么是建筑中的审美以及美学中的建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22年20期 v.52;No.584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57 ] - 刘莺;
<正>建筑作为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并非死板、无声的固定形象,其在建筑的选材、构图、色彩等方面无不展现自己的语言。在现代动画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建筑语言通过动画技术展现得更加淋漓精致,从而产生了建筑动画这一全新的建筑语言概念。建筑动画通过动画形象的表现形式塑造建筑形象,展示建筑语言,广泛应用于建筑构图、工程施工、室内设计等方面。因此,建筑动画视觉语言研究意义重大。由薛巍、孙志新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动画的视觉语言》一书,内容详细、理论性强,重视实践技能,便于学习中理解和应用,
2022年20期 v.52;No.584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2 ] - 王一帆;
<正>建筑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质量的必然设施,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建筑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对于建筑的艺术设计与视觉审美也更加重视,建筑平面设计的视觉审美需求成为建筑市场目前乃至未来发展的挑战。现如今,人们更加重视建筑的艺术性,将视觉审美元素融入建筑的平面设计,使其在展现美丽外观的同时也能通过视觉审美元素满足使用者或观看者的精神需求。由陈冉和谷兰青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平面与竖向空间入手的建筑快速设计策略》一书,便对建筑的平面与竖向设计进行研究,
2022年20期 v.52;No.584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36 ] - 张小光;
<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税务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运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作为投资量大、回报周期长的重资产企业,必须注重各类资产的税务管理与整合配置,只有较大程度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才能有效增强经营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传统税务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竞争环境,需要及时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由盖地编著、
2022年20期 v.52;No.584 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42 ] - 赵晶晶;
<正>海报设计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宣传方式。但很多美术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难以满足观众审美,设计师开始思考将更多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元素融入海报设计中,以丰富其表现形式。其中,建筑元素在各类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具有独特新意。参考由迈尔斯·刘易斯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元素的演变》一书,对多个建筑元素的起源与演变进行探索,并对其在世界经典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2022年20期 v.52;No.584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6 ] - 黄光平;
<正>经历多年改革发展,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一直存在较大差异,如一线城市房价过高,“炒房热”高涨等现象十分常见。房地产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关联行业经济有所提升,这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备受影响,各省之间的经济差距愈发明显。因此,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区域性差异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如何实现区域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房地产经济与管理专论——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是由史东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书籍,
2022年20期 v.52;No.584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21 ] - 魏颖;
<正>数字化和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建筑装饰行业也不例外,数字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进行融合,具有为设计人员提供构思、真实再现建筑环境、展示搭配元素等多重功能。在我国建筑未来向多维设计领域发展的趋势下,数字媒体艺术彰显出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由王芷兰、景月玲、郑智娟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装饰设计(第二版)》一书,内容编排全面、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兼具实用性与连贯性,
2022年20期 v.52;No.584 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57 ] - 胡余;
<正>城市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特征关系着城市形象与人文精神的直观体现。因此,推进城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路径,探究二者的融合价值与路径确有必要。由卡米诺·西特编著、仲德崑翻译,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以实践考察为基础,综合运用平面图与透视图,深入分析城市空间受大众欢迎的内在原因,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06 ] - 代恒;
<正>~~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0 ] - 游玉科;
<正>~~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4 ] - 廖先琼;邹紫媚;
<正>~~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3 ] - 郭丽敏;雷翔;李亮;
<正>~~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1 ] - 姜彤;
<正>城市文化是城市设计中核心价值体现,也是城市微更新设计的主要依据,在城市更新与设计中将文化的价值融入到日常的规划与设计之中。同时城市文化再生性可以体现在其对细部构造节点的研究上,对外部城市空间的互动以及场景空间的赋能研究等。并且城市文化再生也是一种内生化的空间生成模式,从空间和形态上主导着城市场景微更新设计。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40 ] - 周卫平;
<正>随着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相关文化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将文化元素通过多重载体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在原有景观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元素来凸显人文景观的特色,使人文与自然达到和谐美。则景观不但带来美的体验,且呈现丰富的人文价值。以永新县黄竹岭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浅析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1 ] - 邓传军;
<正>测量是市政道路工程以及建筑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工作,贯穿于施工运行的整体全过程,从施工前的放样准备,到施工过程,以及到施工结束以后的竣工验收等环节,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场地精准化导向下的工程测量,由勘察设计设计单位进行现场测量交底,按照所设计的图认清基准点、导线桩、交点桩等基本定位点,做好桩位交接记录的场地化方位,对位于施工范围内的测量标志要及时的做出防护的措施。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4 ] - 唐真;
<正>在现代的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要传承传统的历史文脉,并且在规划体系中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因素以及地域化符号。中式园林具有比较悠长的历史,其在园林的形态构成以及要素组合上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而在此基础上要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中将这种符号化地域化的元素进行延续,并且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反哺。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54 ] - 吴佳璇;
<正>乡村振兴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发展的特色主题,将城市建设的边界延伸到乡村的发展之中。其中在总体建设方面乡村依旧占据比较大的体量,而其中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具有特色。乡村通常由于其具有传统的人文地域风情以及地理环境,而早就不同的乡村建筑特色。基于乡村建筑振兴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从乡村原本的功能空间形态特色等维度出发,营造出适宜的可居,可玩的空间,这也是基于新时代条件下对乡村振兴的规划要求。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95 ] - 吴素吟;
<正>乡村旅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近些年来基于乡村振兴化发展的趋势,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要基于乡村原有的文化以及地理特质,而这种地理特质是因地制宜化的设计与发展,将乡村的人文与其景观建筑等相互结合,形成乡村旅游建筑中的重要特色。这也是景观建筑对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让乡村体现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并且充分表达出来。
2022年20期 v.52;No.584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1 ] - 和水英;
<正>茶室空间兼顾饮茶功能又承载着茶文化的思想和内涵,现代茶室设计更注重人们在空间中的心理情感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编织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通过材料的质感和柔韧性编织出具有不同肌理和形态的家具,其自然质朴、精致优雅的艺术形式为茶室注入新的视觉语言,提升了茶室空间的文化韵味与环境氛围。
2022年20期 v.52;No.584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7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