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平山;纵斌;李进军;恽燕春;周颖;
以低层建筑为主的乡村建筑将成为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应用趋势之一。利用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整体性与抗震性能良好、预制构件生产自动化程度与加工精度高、施工便捷等特点和优势,在双面叠合剪力墙内集成保温材料,设计并简化其水平与竖向接缝节点连接构造,研究形成适合低层装配式建筑使用的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以拟开展足尺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的一栋两层建筑为应用对象,开展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应用研究,设计预制构件及预制构件间的连接构造,并通过结构设计,验证得到其设计指标符合要求。在制定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方案基础上,实际完成预制构件生产、结构模型搭建施工,验证此结构应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应用和改进建议。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342 ] - 王平山;纵斌;恽燕春;李进军;周颖;
在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中集成夹心保温材料,设计形成适用于低层建筑的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该结构具有构件生产和施工优势,具有应用推广前景。为研究该体系的抗震性能,对一栋两层两开间足尺模型进行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损伤累积过程,研究试验模型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该结构在7度多遇、7度设防地震作用下基本保持完好,在7度罕遇、8度罕遇、9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试验模型自振频率出现一定下降,外观出现裂缝并随着地震作用的增强而不断发展,但结构没有明显的破坏现象,基本性能稳定。试验模型能够满足现行抗震规范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在低层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2022年23期 v.52;No.587 7-1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69 ] - 吴学淑;王平山;纵斌;李进军;
以足尺低层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试验楼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研究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计算自振频率和实测自振频率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另外,建立有、无外叶墙模型,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和推覆分析,研究外叶墙对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动力特性、抗侧刚度和抗震承载力影响,结果表明,外叶墙和桁架筋连接件对结构动力特性影响有限,可提高结构抗震承载力;对有、无外叶墙模型分别进行弹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模型的基底剪力最大差值为9.4%,有外叶墙模型基底剪力不一定比无外叶墙模型大。综上分析,建议低层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可简化为无外叶墙结构进行地震内力计算。
2022年23期 v.52;No.587 14-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23 ] - 吴学淑;李进军;王平山;纵斌;
基于足尺模型振动台试验,对低层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并对数值计算结果和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的结构响应及构件损伤情况基本和振动台试验结果相吻合,7度罕遇地震时该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8度罕遇地震时构件损伤发展,9度罕遇地震时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但变形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对有外叶墙模型和无外叶墙模型的动力弹塑性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随着输入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增大,两者结构响应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无外叶墙模型的结构位移响应略大于有外叶墙模型,两者构件损伤位置和损伤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无外叶墙模型墙体损伤程度略大。分析结果表明,在结构弹塑性状态下,外叶墙和桁架筋对结构抗震能力具有一定贡献,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
2022年23期 v.52;No.587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7 ] - 熊峰;边钰;刘烨;冉明明;葛琪;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低能耗绿色环保的预制墙体,可契合当前建筑产业装配化和住宅建筑节能化的发展趋势,将成为“双碳”目标下建筑业控制碳排放量的有效手段。介绍了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的现有研究,对墙板的构造特征、结构性能和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应将复合度作为衡量墙板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并在结构设计中得到体现;应将墙板内连接件性能的退化趋势引入到设计方法中,进而完善结构计算模型;应尽快提出统一设计标准,促进承重式完全复合墙板的发展和应用。
2022年23期 v.52;No.587 26-3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937 ] - 熊峰;钟亚超;冉明明;陈江;熊红星;李文睿;
为改善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种高强螺栓-连接钢板拼接式螺栓连接节点,建立了墙板结构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轴压比,箍筋间距,节点位置,螺栓和连接钢板的尺寸、数量和布置等因素,探究各参数对该墙板结构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和试验值相比,正负向的最大平均承载力和最大平均位移相差均在14%以内;改变轴压比对新型螺栓连接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等力学性能影响最大;在一定范围内减小螺栓的使用数量会降低结构的承载力,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的延性;改变螺栓直径和钢板厚度对结构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减小钢板厚度会使得钢板发生屈服;改变箍筋间距和混凝土强度对结构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改变节点位置对结构的初始刚度有较大影响。
2022年23期 v.52;No.587 35-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570 ] - 曹万林;杨兆源;赵士永;
研发了装配式π形连接件和双L形带斜向加劲肋连接件轻钢框架梁柱节点,进行了10个足尺轻钢框架梁柱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包括7个π形连接件节点、2个双L形带斜向加劲肋连接件节点以及1个普通H型钢梁腹板栓接、翼缘焊接节点。设计参数包括节点构造,π肢长度以及框架柱的截面类型,比较了不同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承载力、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及应变特征。结果表明:π形连接件节点与普通H型钢梁腹板栓接、翼缘焊接节点相比,初始刚度和承载力显著提高;π形连接件节点与双L形带斜向加劲肋连接件节点相比,初始刚度和承载力明显提高;增大π肢长度可提高节点初始刚度及承载力;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比钢管柱节点的刚度及耗能能力明显提高;H型钢柱节点刚度低于钢管混凝土柱节点。π形连接件节点和双L形带斜向加劲肋连接件节点构造简单、便于装配、抗震性能优越,可用于低多层装配式轻钢框架结构,其设计思路也可用于其他装配式钢框架结构。
2022年23期 v.52;No.587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703 ]
- 刘云浪;傅学怡;吴国勤;李建伟;张鑫;
地处高烈度区的昆明华润万象城由1栋高296.9m超高层办公塔楼(T1塔楼)、1栋高192.3m超高层公寓塔楼(T2塔楼)和6层商业裙房组成,T1塔楼及裙房均采用减震技术。基于最优原则,从整体结构到构件层面进行了一系列选型以确定结构设计方案:对比不同防震缝的布置方式,对T1塔楼结构体系、加强层伸臂桁架与加强层环桁架、外框柱、荷载、楼面梁等进行详细分析及选型;对T2塔楼结构体系、钢斜撑及加强层、外框柱转换方式等进行详细分析及选型。同时对高烈度区大高宽比的超高层结构的基础设计、剪力墙设计、内嵌钢斜撑搭接块设计等进行专项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加强措施。结果表明结构具有良好刚度与强度,满足规范各项指标要求,工程安全性、经济、合理。
2022年23期 v.52;No.587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48 ] - 邓声祥;董军;赵军;王辉;
南昌联发中心3#超高层塔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核心筒在高区单侧收进。为满足室内净空的设计要求,框架梁采用宽扁梁,核心筒墙肢采用跨高比较大的弱连梁连接。弱连梁削弱了核心筒整体稳定性,尤其在罕遇地震下承载力和延性较差,弱连梁较早破坏并丧失耗能性能。核心筒单侧收进造成结构刚心和质心偏离、结构扭转、楼层刚度突变、承载力突变。通过比选不同钢骨混凝土连梁布置方案,得到耗能性能最优的连梁布置方案,从而优化了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关键楼层的关键位置布置钢骨混凝土连梁可以解决弱连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也满足室内净空的设计要求。
2022年23期 v.52;No.587 62-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8 ] - 覃建华;周斌;陈琳;
深港开放创新中心由西至东跌落退台,逐渐收进,中部形成中央庭院,中庭区域通过室内连廊和观光楼梯相连,两栋塔楼分别在低区3~4层、高区11~14层通过三座跨2层高和一个跨4层高的连廊连接。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及偏心布置、凹凸不规则等6个不规则项,属于高层超限结构。简要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重点叙述了设计关键点:跨地块连廊分析、大跨转换桁架分析、斜柱和分叉柱分析等;同时进行了小震、中震弹性、大震弹塑性分析,并对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加强措施。通过基于抗震性能的分析,工程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设防目标要求,可以实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C级要求。
2022年23期 v.52;No.587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44 ] - 程健;蔡东阳;吴卫强;田杨;
丽水莲都灵山未来社区37#、38#公寓式酒店为非对称连体高层建筑,顶部5~6层设置了连接体,下部一些楼层设有斜柱,局部楼层收进较多,导致结构非常不规则,属于超限高层建筑。以38#楼为例介绍该项目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情况,采用YJK和MIDAS Gen软件对整体结构进行了小震和中震弹性分析,采用SAUSG软件进行了中震和大震弹塑性分析,并对连接体、斜柱、楼板、节点等进行了专项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震作用下,连接体底部的型钢转换桁架和关键节点均保持弹性,桁架转换层的楼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余楼层楼板基本无受压损伤;中震作用下,斜柱未出现损伤,大震作用下,个别斜柱出现轻微损伤;结构整体指标合理,损伤和耗能情况良好,能够满足预设的抗震性能目标。
2022年23期 v.52;No.587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3 ] - 屈涛;卫文;李伦;古静欣;
岁宝国展中心的三栋超B级高度塔楼,在141m标高上通过两个空中连桥相连,连桥的设计是该项目的重要设计难点;三栋塔楼及连桥均不在同一条轴线上,本项目属于不对称多塔多向高位连体结构。系统论述了空中连桥结构体系及其分析方法,提出了摩擦摆隔震支座的连接方案;全面分析了支座力学性能对竖向及水平传力的影响,介绍了用SAP2000进行连桥受力分析的方法和具体步骤。结果表明:支座的设计可以满足大震下受力和变形的要求,采用摩擦摆隔震支座后可显著减少连桥与塔楼之间的相互作用,连桥设计满足小震、中震、大震、抗倾覆等不同设计工况下的要求。
2022年23期 v.52;No.587 87-9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4 ] - 胡道航;
为满足建筑立面效果和使用功能的要求,某高层建筑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尺寸突变、构件间断、承载力突变和局部不规则共6项不规则,是典型的特别不规则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该工程的设计重难点是需要针对每一个不规则项进行专项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的结构方案和加强措施。对穿层柱进行弹性屈曲分析,复核穿层柱的真实计算长度;对转换构件进行多方案比选,做到传力清晰并避免“米”字形复杂节点,降低施工难度;对竖向收进部位上、下层进行加强并控制层间位移角比值来减少刚度突变;对大悬挑构件配置预应力筋控制梁的裂缝和挠度;对楼板大开洞部位,通过楼板应力分析考察楼板能否有效传递水平作用,并根据应力结果进行补强。结构整体弹性和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专项分析加强后主体结构能达到预定的性能目标,且结构关键构件在罕遇地震下不屈服,具有良好的延性。
2022年23期 v.52;No.587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1248 ] - 张慎;尹鹏飞;王杰;孟凡凯;辜文飞;
结合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梳理了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内部逻辑,提出了超高层建筑结构参数化建模和结构分析的一体化设计框架,通过对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开发了超高层建筑结构方案智能设计工具。工具以建筑模型为基础,通过参数化方式,快速创建结构方案和分析模型,帮助结构工程师更好地与建筑师进行沟通协调,优化并保证结构安全,提高了结构设计效率和质量。详细阐述了工具开发的整体架构和关键技术,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工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期为类似智能设计工具的开发提供参考。
2022年23期 v.52;No.587 100-10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499 ] - 王杰;张慎;尹鹏飞;
某400m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前期方案阶段,建筑专业给出了不同外立面倾角的多种方案。为考察不同倾斜角度对结构整体性能及经济性的影响,采用参数化建模技术建立了相应的结构分析模型,并开发了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结构方案比选程序,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外立面倾角的增加,结构基本周期、最大层间位移角先减小后增大,结构最小剪重比、刚重比先增大后减小。采用参数化建模技术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实现了400m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方案的快速建模、计算分析及方案评价的全过程自动化,极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价值。
2022年23期 v.52;No.587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98 ] - 李建伟;张庆林;黄国辉;谢智聪;陈才华;
中海成都天府新区超高层项目采用8根巨柱的巨型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结构体系,建筑外立面沿高度锥形收进。巨柱双向内倾,角部两巨柱最小距离控制不小于9.4m,相对应角部结构最大净悬挑12.45m。为保证楼面结构具有足够的冗余度,采用两阶段方法进行设计。建筑角部与悬挑部位舒适度控制尤为重要,结合幕墙龙骨位置,创新性地采用振动杆技术,通过串连避难层之间8层楼面的方式大幅改善楼盖舒适度,在实现超长结构悬挑、营造角部无柱空间、保证绝佳视觉体验的同时也确保了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2022年23期 v.52;No.587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98 ] - 李虎林;王雄;吕伟锋;李长征;李亚民;
安阳文体中心体育馆是承办地区性综合比赛及全国单项比赛的6 000座大型乙级体育馆。建筑主体下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屋盖采用双向桁架结构,基础形式为桩承台,桩型为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嵌固端设置在基础顶。钢屋盖跨度较大,采用梁支撑有效减小梁跨度,并为桁架提供侧向稳定支撑,提高整体受力性能;采用倒三角桁架的加强撑平衡腹杆面外力、保证腹杆稳定。对整体结构进行计算分析、钢屋盖计算分析、施工仿真与实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整体结构受力合理、传力路径清晰、节点构造可靠,施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结构内力、变形同结构设计分析存在较大差异,设计应重视大跨屋盖钢结构的施工仿真。
2022年23期 v.52;No.587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72 ] - 秦杰;刘聪;曹伟;吴金志;惠存;江培华;
斜拉金属薄板空间结构是一种新型的预应力空间结构,将金属薄板以受拉构件的形式应用于结构中,既可充分发挥金属板材的抗拉强度,又可以将受力构件与围护构件合二为一。以斜拉金属薄板空间结构为背景,提出了4种适合该结构的施工成形方法。为了进一步验证施工成形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最优的施工成形方法,对实际工程进行1:10的缩尺,采用模型成形试验和有限元软件模拟对比初始态位移变化来确定最优的施工成形方法;再以最优施工成形方法为参照组,对比另外3种施工成形方法在结构构件中产生的应力值,对比3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张拉斜索法是最优的施工成形方法,不仅相对于初始态位移变化较小,而且施工便捷。另外3种施工成形方法,若为了控制应力变化,则选择顶升钢柱法;若为了施工便捷,则选择张拉背索法;直接张拉薄板法不推荐使用。
2022年23期 v.52;No.587 126-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5 ]
- 朱可欣;
<正>在短暂的节假日开启休闲旅游的度假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这也促进我国休闲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中,以旅游小镇为主要形式的景观受到了大大的欢迎,旅游小镇的总体规划、建设模式、组织管理等都是影响其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由王金涛编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小镇综合设计》一书,从实际成功案例出发探讨了旅游小镇的综合设计,并给予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实际建议。
2022年23期 v.52;No.587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07 ] - 朱明明;
<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2020年,教育部报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建筑美学教学全过程,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建筑美学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建筑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唐孝祥所编著的《建筑美学十五讲》首先对建筑美学的学科定位和逻辑起点进行阐述,
2022年23期 v.52;No.587 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20 ] - 张楠;张静;
<正>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保护好地方历史古迹和传统建筑文化。青少年渴求知识,勇于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更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不二人选。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传统建筑等优秀文化学习与传承的知识链接到课堂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从而在无形中寻找和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的合适人选。将青少年纳入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群体,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课堂,逐渐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生态。两者结合的原则和办法仍需教育者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和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和创新。
2022年23期 v.52;No.587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06 ] - 李立红;李志鹏;
<正>现代社会对于建筑设计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成为了很好的借鉴方式,明清这个时期是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的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巅峰时期,明清的建筑结构值得后代去参考、学习。明清园林建筑结构中美学思想的体现已经展现了相当高的一个水平,是部分中华民族艺术的沉淀。《园林建筑设计》本书共分6章内容,园林建筑总论、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庭院设计、园林建筑单体设计、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园林建筑实例设计图选。本书针对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园林景观类专业教学及工程实践现状,
2022年23期 v.52;No.587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15 ] - 王震亚;
<正>何为设计?设计本源问题是设计理论界不可回避的永恒话题。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早期的设计活动,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出于审美的需要,早期的装饰设计活动也在推进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工业革命后社会跨越式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设计也得到飞速发展,二十世纪后基于生活的现代设计创新,为人们美好生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形形色色的、品类繁多的产品为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了便利、舒适。设计在不断改变世界,设计也在不断创造生活。
2022年23期 v.52;No.587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6 ] - 廖琳琳;
<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要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探索思政课堂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并进行优化,协调学科教学与思政课程的矛盾。在教育部门开展的工作指导也提出了提高课程思政、网络思政重视程度的课题。为了更好顺应新时代,应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土建类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要在全面育人的理念下,反思思政体系的构建路径,促进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贯彻落实现代化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25 ] - 吴海军;刘向东;
<正>当下,建筑工程行业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内容日趋复杂,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施工企业想要拓展企业效益,必须进一步优化现场施工管理,提升企业施工质量。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部分单位整体表现差强人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施工组织与设计过于模式化,未能很好地适应项目特点;二是对施工前准备工作的忽视,导致后期施工管理执行不畅;三是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施工管理过于粗放,缺乏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作为实施管理的依据,在落实方面也不够严格,不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目标与经济目标的达成。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212 ] - 汪莉;
<正>村镇旅游公共设施主要是指设置在村镇的公共场合为原住民及游客服务的公共设施,在乡村旅游环境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协调使用人群和公共空间二者关系的重要作用,同时还是村镇形象以及村镇人们生活质量的直观体现。乡村旅游的兴起,既为当地村镇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对当地村镇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村镇旅游公共设施的配置和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村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在布局和配置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阻碍了村镇旅游的发展。有鉴于此,由范振坤撰写的《乡村旅游中的公共设施设计》(2019年,中国纺织出版社)一书,主要对乡村振兴视域下村镇旅游公共设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改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及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优化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20 ] - 江昱星;
<正>绘画以形之美表达神之韵,向我们展示了画质的精美、独具一格的画风,同时还传达了精神文明与文化底蕴。纵观历史长河,历朝历代的建筑经历岁月的洗涤,能够留存的可谓少之甚少,而绘画是保留古代建筑风貌的重要载体,它向我们展现古人的建造智慧,为历史建筑的研究设计、修缮留存、重振风华提供参考依据,其是形象生动、价值宝贵。基于此,王其钧先生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一书,本书于2006年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向我们展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的景致与特色。《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共分为三章,包括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国绘画的历史以及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其中,每一章按照朝代更迭的时间顺序加以介绍,不同绘画、建筑分门别类、层次清晰,可见绘画与建筑间密切的艺术共通性。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3 ] - 李晓夏;
<正>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全方位的融合发展,建筑领域与动画行业的交集越来越多。现阶段,动画设计师为了给观众呈现更为精妙的动画情景,逐渐在动画场景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传统建筑元素,以此强化动画影片视觉效果和风格特点。海南黎族建筑作为一种具备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海南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将黎族建筑元素合理运用于动画场景设计中,既能丰富动画作品的文化底蕴,又能使黎族建筑元素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2 ] - 沈国标;
<正>随着我国各大城市的建筑物设计风格越来越现代化,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为了满足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开发商逐渐开始进行征地、拆迁,但在此过程中因为补偿金等问题,导致工作者容易与房屋所有人产生矛盾。为了缓解这种利益冲突,有关工作者需要结合建筑设计方案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矛盾被激化,继而影响本行业的发展。本书主要讲述了在征地以及动迁时存在的常见问题,并从法律的角度为其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保护相应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失。书中第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当下社会中存在于房屋动迁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详细调研,并将整个调研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放在这部分内容中。在部分内容中,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2 ] - 杨洪玲;
<正>文学、建筑作为人类思想的承载体,二者乍看并无太多相似之处,但实质却是融熔共通,相互启迪共造的。赋予了文学气息的建筑不仅仅再是青石木板的多重叠加、白墙黛瓦的简单组合、钢筋水泥的冰冷摞叠,而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巨人。同样,赋予了建筑精气神的文学不仅仅再是苍白文字的叙述、平面画面的呈现,而是把一处处美丽的楼宇茅舍创作糅合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中国文学与中国建筑之中,也体现在日本文学与日本建筑,以及国家的文学与建筑之中。由高兵兵著写,西北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4月出版的《长安月洛阳花——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中国都城景观》一书,则从“日本古代文学与长安、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6 ] - 陶书竹;
<正>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资本资源争相涌动,城市万丈高楼平地而起,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气候变化已逐步成为当下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以后,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考验城市管理者智慧的一张重要考卷。针对这种现状,由付士磊、石羽等所著的《城市低碳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一书,对当下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城市低碳规划设计的理论并给出了实践指导方案,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39 ] - 安婧;
<正>在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发生改变,人们对建筑行业房屋结构部分内容的关注热潮正在逐渐退却,转而选择去关注支撑本行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开始为文化买单。为了促使这一部分内容能够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高校需要通过为办公室教职人员科普相应的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使其以更高水准展开后续授课活动。进一步提高求学者的专业能力,并提高求学者对这一部分传统文化内容的认可度,继而提升办公室教职人员在弘扬建筑传统文化这一层面的贡献力度。《营建的文明》一书主要讲述了我国建筑行业与其他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因素阐明了本行业的发展过程,为那些想要了解本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6 ] - 高源;
<正>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包含交叉的学科及理论知识复杂多样,在建筑落成装修阶段,需要仔细探讨装修艺术、施工工艺、环境设计、装饰施工材料及其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是艺术和科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不仅需要领域内专业卓越,富有经验和眼光的人才,还需要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环境装修设计理念,在教育系统中有与之配套的教学体系,表达出新的时代特色和时尚导向。由张晶,张柳,杨芬主编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一书,将传统的人文观念和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深入地探讨了建筑装修材料及施工工艺在当代的各类应用及创新突破,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2022年23期 v.52;No.587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72 ] - 刘海萍;
<正>受房地产行业经济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新式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建筑物的外形特征相差无几,人们容易对其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之感。为了丰富建筑物外在造型的样式,提高它们的观赏性。现阶段,本行业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土木工程英语文献有效展开相应的设计工作,继而提高整个建筑物的整体美感,促进本行业继续向前发展。《建筑设计》一书主要讲述了有关本行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分别以中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为依据,继而有效为读者阐述观点在不同设计风格建筑物所依据的文化底蕴各不相同。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6 ] - 郭涛;
<正>随着经济市场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电商直播便是其中一种。从广义上来说,电商直播涉及到电子商务运营以及物流管理等多个板块。在本行业的以往发展过程中,各企业主要靠产品来竞争。很多电商公司为了提高自家的市场占有率,逐渐开始将建筑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合理运用建筑器材,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在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走向新建筑》一书主要阐述了有关建筑工程的一些理论内容,并运用大量笔墨论述了相关设计人员在绘制建筑图纸时,经常运用哪些元素来丰富现有设计方案,让建筑物的外形更加具有美感。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7 ] - 张瑞雪;
<正>从古至今,建筑一直产生着巨大的视觉力量,但人们却很少给予关注,而是聚焦于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社会因素等。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与专业,在科学技术发展、大众审美需求变化的加持下,其不仅仅是作为“印刷美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而存在,而是在当代社会中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设计领域,并不断突破自我,与其他各种视觉艺术实现了有效的融合,例如建筑产品设计。由李丽著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的《建筑视觉形式的演变》一书,则试图从从视觉分析的考量途径人手,运用视觉认知心理理论,来考察建筑形式与人的视觉认知心理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规律,探讨纷繁芜杂的建筑现象背后现代传达设计的运用与表现,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1 ] - 孙玉仁;
<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相关政策的完善推动了建筑行业发展,在商品房购买率和人均住房占有率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相关司法问题也随之而来,且随着近年来市场环境的动荡、行业机制改革、政策调整频繁,相关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司法矛盾愈发突出。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建筑行业从业者的法律意识、推动相关法律普及、更好的处理相关司法纠纷、助力行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于是开始有学者撰写相关法律书籍,期待通过书籍的市场流通来达到法律普及的目的,《建筑法律顾问》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从十大板块、二十八个专题出发,在系统介绍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要点,以疑难案例裁判观点的方式进行难点解析,结合产业机构与主体特征,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8 ] - 刘永霞;朱世平;
<正>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的企业所产生的垃圾数量只增不减。这些垃圾的处理问题已经不只是占用建筑工程动工位置这么简单,它还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关工作者开始将焚烧垃圾所得的灰渣,用于建筑行业砼结构原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以此使灰渣变废为宝,使得它们得以重新进行二次利用,使得建筑行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4 ] - 孙佩泽;
<正>地窨子村落改造方案设计不是单纯的对其“重建”,而是在其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对建筑本身的“重建”。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知青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作为前提背景,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势进行设计研究,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合当代社会的人居环境的作品。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8 ] - 邢洪涛;姚俊;乔爽;
<正>海洋文化理念下的住宅空间设计是连云港市龙门山庄住宅空间设计方案,住宅区位于连云区海棠北路西侧,海滨大道北侧。坐拥北固山,可观壮阔美丽大海,此住宅户型在设计理念上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在室内家具、厨具、门窗、装饰品上色彩主要以蓝色、白色、绿色为主,色彩统一而不单调,使室内家具设计简洁美观,使室内色彩与室外的海洋、蓝天白云、植物融入一体,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风格。在卧室和起居室朝阳的一面,均采用自然光线,柔和的自然光引进室内,使人心情舒畅,让人感觉家居空间活力气息浓厚,使人在空间中得到精神和身体上的放松。特别是室内布置与空间密切结合,清爽有序,富有时代美感和整体美,具有很强的时尚感,满足现代人追求少则是多的乐趣。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1 ] - 丁砚强;
<正>~~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4 ] - 张文祎;
<正>~~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2 ] - 周洁;
<正>~~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0 ] - 何海燕;
<正>~~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5 ] - 邓晓红;
<正>~~
2022年23期 v.52;No.587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 ] - 刘娜;潘超;李婷;
<正>中式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的体系进行整体的结构建构,也充分发挥木结构以及材料的特性。木结构在中式建筑中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由于木材易取材,可塑性以及延展性以及抗震等优点,在现代的建筑结构设计中也经常被使用。同时由于中式传统木结构也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建构技术特点,可以组合成不同形态的建筑体块,而在这之中木艺建构是其主要的支撑方式,也让整体结构保持相应的稳定,这也是中式传统木艺建构仿真实践建筑的依据。
2022年23期 v.52;No.587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65 ] - 杨帆;
<正>庙宇空间是一种宗教类的建筑空间形态,它不同于常规的建筑空间表达,是蕴含着相应的宗教礼仪,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表达。每个民族以及国家都有其对应的庙宇空间,其在传统符号下的表达也比较具有代表性。通常海外华人庙宇空间的设计将中式传统符号进行融入式设计,用符号进行情感的表达与流露,而这些符号化的庙宇空间以及形态设计背后也是民俗风情以及文化的体现。
2022年23期 v.52;No.587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8 ] - 陈明华;
<正>在现代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能力是其中重要的建筑功能体现,尤其在多发地震区域之中,抗震以及隔震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现代建筑结构中可以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加强建筑的抗震能力,能够在承受相应的荷载同时也能抵抗水平以及竖向的荷载,这也是建筑抗震实现的关键方式。并且也要保证相应的建筑外部形式,兼顾相应的建筑审美以及功能,不能因抗震让建筑失去原有的风格。
2022年23期 v.52;No.587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6 ] - 闫晓燕;
<正>民宿设计不仅是设计一栋房子,而是设计一种生活。它为那些远离城市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一种休憩的场所。同时乡土民宿设计是近些年来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方向,彰显当地人文民俗风情的同时也突出乡土文化的重要引领价值。乡土文化中的一些民俗化的行为习俗以及视觉化图像等,都是重要的资源,可以体现在民宿的设计中并且体现其文化以及符号价值,民俗性也是民宿生活以及场景营造重要的媒介,起着塑造以及渲染空间氛围的重要作用。
2022年23期 v.52;No.587 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856 ] - 孙钰玮;
<正>乡村振兴是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农村发展方向,基于乡村振兴为主题下的乡村规划要从乡村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周围民俗风情出发,利用乡村的文化以及地理去合理的规划以及设计。因地制宜是乡村振兴以及规划的原则,同时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优点,并且让设计与规划更好地赋能乡村的活力,让美丽乡村以及新农村建设焕发新的活力。
2022年23期 v.52;No.587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633 ] - 张彩红;
<正>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与运用中,经常倡导共享式的主题,也是一种无边界的空间形态,意在打破建筑的边界并且形成一体化。基于教育共享视角下的室内空间设计是可以从整体的环境空间入手结合一些景观植被,或者结合一些室内的空间构成家具等相互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无边界化共享化的室内空间设计。在这种空间中家具的形态以及室内环境的营造是呈现开放式,可延展的,并且也可以进行多种形式上的互动与关联。
2022年23期 v.52;No.587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3 ] - 张可松;
<正>在现代的建筑与室内场景空间中,画作的运用逐渐成为一种室内装饰以及风格审美的趋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画作的选择并且可以将画作装饰在不同的空间中进行场景化设计。油画的运用与装饰是现代建筑室内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在建筑空间中通过油画的运用可以形成具有视觉符号比较强的图像感,同时也将油画运用在不同的场景空间中形成新的视觉化美学,运用油画的方式营造出丰富且多元的建筑室内空间。
2022年23期 v.52;No.587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32 ] - 邢文江;
<正>中国传统建筑的居住空间支撑体系主要是以木结构进行建构与建造,木材料由于其取材适宜,延展性以及可塑性抗震性好,成为中式建筑的常用的建筑材质。在以木结构为建构下,其中穿斗式与抬梁式是比较常见的建筑结构形态。在现代的贵州侗族传统居中空间中也能发现传统中式木结构体系的存在,在基于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化居住空间功能性改造设计,既可以体现出侗族传统居住空间的建筑特色,又能体现出特殊的民族建筑标识化。
2022年23期 v.52;No.587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22 ] - 杨璐;
<正>民间美术是人们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习俗的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流行以及应用的美术。民间美术直接反映劳动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美的理解,并且将美进行物化表达,常见的形式有相应的民俗编织品以及雕塑还有画作等,同时民间美术是构成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中也进行融入式表达,将民间美术与室内空间装饰进行结合形成相应的室内设计风格。同时也突显出劳动人们对美的特殊追求。
2022年23期 v.52;No.587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7 ] - 魏杨博文;
<正>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以及生活化下的物化形式,雕塑的形态与城市的活动发生密切的关联,同时雕塑也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生活的构成形态。而现在艺术表现的比较多元化以及开放化,对城市雕塑也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在雕塑的形态构成,色彩表达以及符号等方面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与城市雕塑的整合较好的体现艺术融入城市生活,艺术融入雕塑的情感化表达,并且雕塑本身的构成其实也是现代艺术在某种物质上的空间精神传达,将城市化的生活以雕塑的方式体现出来。
2022年23期 v.52;No.587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6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