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协建筑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


结构设计

  • 广州科学城中心1#塔楼抗震性能设计

    皮音培;王松帆;王维俊;蔡华根;

    广州科学城中心项目1#塔楼主体结构高120.500m,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属于B级高度超限超高层建筑。为了研究其抗震性能,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抗震性能目标取C级。针对项目同时存在角部重叠与体型收进不规则情况,同时采用YJK和ETABS两种软件进行结构整体分析,并采用SAUSAGE软件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处于延性阶段,结构抗震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83 ]
  • 广州科学城中心1#塔楼复杂平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王松帆;皮音培;王维俊;蔡华根;

    广州科学城中心1#塔楼同时存在角部重叠与体型收进不规则项,对比分析了低塔区域核心筒刚度强弱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并针对角部重叠区、收进后高塔部分及整体结构的内力及响应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叠收进区域低塔区域采用弱结构刚度方案,结构抗震性能更优。

    2022年24期 v.52;No.588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49 ]
  • 广州科学城平面斜交高层双塔连体结构设计

    黄俊聪;王松帆;王维俊;颜文;

    广州科学城超限高层塔楼为A级高度的连体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复杂连接的不规则情况。设计中采用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根据结构的重要性提出不同的抗震性能目标,并对结构进行小震弹性分析、小震弹性时程分析、中震性能设计、大震等效弹性分析及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整体和各构件的抗震性能均能达到预期目标。对于连接体结构,通过补充分析及多种构造措施加强,确保连接体结构构件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

    2022年24期 v.52;No.588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22 ]
  • 华邦国际中心结构设计

    曹辛迪;王松帆;赵松林;黎文辉;郭朋;苍思骏;

    华邦国际中心是由两栋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塔楼组成,A、B塔分别在128.9m和133.7m标高处设置了跨度46m的空中连廊,空中连廊与塔楼之间采用刚性连接。连体主结构为两道采用带端部斜撑的大型钢箱梁,连体南北方向有最大约10m的悬挑,悬挑通过连接于钢箱梁上的钢桁架实现。对整体结构的小震弹性、大震弹塑性、基于性能设计的中大震等效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连体结构的受力特点、连体邻跨结构布置对比、舒适度、施工模拟、抗连续倒塌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当加强措施下,结构能满足预期抗震性能目标要求,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安全可靠并具有足够的舒适度。

    2022年24期 v.52;No.588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08 ]
  • 某超限高层塔楼抗震性能设计

    金晶;王松帆;王维俊;陈裕宜;

    塔楼主体结构高度为184.85m,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属于超B级高度的超限高层建筑,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抗震性能目标取C级。采用YJK和ETABS软件对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同时采用PERORM-3D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结构能满足中震和大震下的抗震要求,结构体系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对薄弱构件制定相应的加强措施能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运用SAP2000软件对角部悬挑楼板区域进行楼板舒适度分析,舒适度满足要求。基于行标高规JGJ 3—2010和广东省高规DBJ/T 15-92—2021进行结构布置及配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广东省高规设计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能满足大震下达到C级抗震性能目标,结构经济可行且是安全的。

    2022年24期 v.52;No.588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89 ]
  • 单车道消防车等效均布活荷载取值研究

    彭水力;

    消防车荷载合理取值对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影响较大,我国《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1—2021)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规定的消防车等效均布活荷载取值考虑同时作用多辆消防车并按最不利布置工况,适用于消防车登高面或消防车停车区等可能存在多排、多列消防车排布的区域;但对于常见的消防车单车道以及板块上仅作用有局部消防车轮压的情况,荷载取值往往偏大。综合考虑楼板跨度、单车道相对板跨位置及常见的覆土厚度等因素影响,采用有限单元法确定消防单车道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取值。结果表明:在单车道消防车轮压荷载作用下,最不利布置等效均布活荷载随着板跨增大而减小,也随着覆土厚度增大而减小;随着车道布置由板跨边往板跨内移动,等效均布活荷载不断增大,直到移动到最不利布置位置。

    2022年24期 v.52;No.588 35-3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61 ]
  • 长悬挑结构楼盖人致振动舒适度分析

    章少华;张锡治;丁永君;闫翔宇;朱黎蓬;李星乾;

    以天津某项目长悬挑结构楼盖为对象,通过建立其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对长悬挑结构楼盖的自振特性以及在不同人行荷载激励下的振动响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悬挑结构楼盖的悬挑长度大,竖向刚度较小,前两阶竖向自振频率均小于3Hz;低频竖向振动处于人群荷载激励频率范围内,楼盖振动峰值加速度不满足规范限值要求,需要进行减振设计;布置调谐质量阻尼器后,长悬挑结构楼盖在人群荷载激励下的竖向加速度响应显著减小,减振率达到72.8%,减振后楼盖舒适度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2022年24期 v.52;No.588 39-4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01 ]

简讯

  • 向审稿专家致谢

    <正>2022年,创刊于1971年的《建筑结构》杂志在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的精心指导下,在行业各个领域单位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圆满完成年度出版工作。《建筑结构》的成长和发展,凝聚着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和众多业内专家的闪耀智慧,汇集着建筑结构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丰硕成果,饱含着《建筑结构》一代代工作人员的辛勤耕耘。

    2022年24期 v.52;No.588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 《建筑结构》2023年上半年增刊投稿须知

    <正>期刊介绍:《建筑结构》杂志创刊于1971年,读者对象以结构工程师为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担任编委会主任,1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2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近140位专家担任编委,对期刊内容和会议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建筑结构官方微信(ID:Building Structure)现有粉丝37万+,每天3~4条专业资讯。期刊栏目:《建筑结构》2023年上半年增刊(有正式刊号,可在知网等检索到)论文投稿现已开始,

    2022年24期 v.52;No.588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 《减震技术》投稿须知

    <正>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广州大学周云教授联合《建筑结构》杂志社于2014年5月共同创立《减震技术》杂志,并邀请周福霖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任庆英、周云和王学东担任副主任委员。内容涵盖防震减灾的技术发展趋势、减隔震结构研究、工程设计案例、软件开发应用、产品资讯、行业规范等。通过打造减隔震技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防震减灾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科学、规范和有序发展。

    2022年24期 v.52;No.588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 《建筑结构》第52卷(2022年)总目次

    <正>~~

    2022年24期 v.52;No.588 14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钢与组合结构

  • 装配式打包箱式结构抗侧刚度及承载力分析

    帅逸群;熊伟;程威;

    打包箱式结构是钢框架和轻质墙板组成的结构体系,利用打包箱进行模块化设计,具有可包装运输、组装灵活的优点。以三层驿站项目为例,利用多种计算软件,分别对单个打包箱和多个打包箱组合的抗侧刚度、极限承载力进行分析,并对三层一组、三层两组和实际工程的三层五箱体组合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层一组极限承载力及侧向位移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在进行打包箱模块化设计时应避免该组合。实际工程通过打包箱体的合理组合,可以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可以满足规范要求。多层打包箱体的模块化设计将打包箱组合模块化,可充分发挥打包箱结构灵活多变的特点,不仅形态多变,又满足结构受力、稳定性等要求。

    2022年24期 v.52;No.588 44-4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82 ]
  • 剪切型耗能梁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陈世玺;吴杨周;于海丰;马康;王焱;章卫松;黄友强;

    提出了一种新型剪切型耗能梁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梁与框架梁不等截面,Q2模型),为验证其抗震性能并与传统的剪切型耗能梁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梁与框架梁等截面,Q1模型)对比,对两个1∶2.6缩尺的单榀、单跨、单层框架模型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型的塑性变形基本集中于耗能梁段上,试验结束时两个模型的承载力均未出现下降;Q2模型的承载力、初始刚度比Q1模型低,在相同位移下,耗能能力也小于后者,但Q2模型耗能梁段的转动能力及结构整体延性好于Q1模型,且Q2模型的用钢量较后者减少11.5%。为研究耗能梁长度对两种类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8个数值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非线性滞回性能分析,分析了滞回曲线、承载力、刚度及耗能能力随耗能梁长度的变化规律,最后给出了关于耗能梁长度的设计建议。

    2022年24期 v.52;No.588 50-5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47 ]
  • 角钢T形组合截面压弯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刘云贺;辛振科;梁刚;郭宏超;耿娜娜;

    针对输电塔加固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角钢T形组合截面原位加固方案。设计了9个压弯构件,试验研究了长细比、夹具数量、螺栓排数等参数对角钢T形组合截面构件破坏模式和承载性能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加固后构件极限承载力提高57%~82%;长细比与极限承载力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夹具位置靠近构件中部加固效果较好;双排螺栓加固效果优于单排螺栓;采用《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4—2012)预测的构件承载力较试验结果保守,为此给出了一种适用于预测组合截面构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2022年24期 v.52;No.58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94 ]
  • 方钢管-钢骨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公式研究

    朱翔;康苗;王蕊;尹曜;

    为研究轴压作用下方钢管-钢骨混凝土短柱的力学性能,基于相关规范和经典理论,对29组不同参数的钢管-钢骨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最为适用于轴心受压钢管-钢骨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钢管-钢骨混凝土轴压短柱模型,对12组已有试验数据进行验证,从而补充9组较大截面尺寸的方钢管-钢骨混凝土短柱轴压计算结果,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对《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 138—2016)中基于叠加原理的方钢管-钢骨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用有限元数据和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修正后的理论计算结果与模拟值和试验值吻合良好,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提供可靠参考。

    2022年24期 v.52;No.588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40 ]

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

  • 西安永宁门月城砌体结构去承重墙加固设计

    卢骥;韦孙印;

    以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西安永宁门月城砌体结构去承重墙加固设计为背景,首先介绍了本工程现状,然后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结构检测及安全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该结构多处不满足抗震措施,需要进行加固。其次介绍了加固的限制条件与建筑功能需求,限制条件为加固过程不能拆除建筑外墙,改造完成后建筑外观须保持原状;建筑功能由两层办公楼改造成为单层展览空间。再次详细描述了采用内镶框架结构的加固方案和构件加固设计要点。最后对结构进行小震反应谱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加固后满足规范要求。

    2022年24期 v.52;No.588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3 ]
  • 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后的既有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李丹;鲁亚;张学森;吴香国;姚芳雪;黎虹;

    既有砌体结构因风化等环境作用,其抗震性能一般不能满足现行相关规范要求。为了提高既有砌体结构承载能力,在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同时提升既有砌体结构的耐久性,以松原地区砌体结构震后加固实际工程为案例,在现行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技术基础上,探讨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加固面层的加固性能。使用PKPM建模软件对该实际工程震前、震后结构性能进行了分析,根据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进行了不同加固方法后的结构性能验算,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HPC面层加固对既有砌体结构受压承载力和抗震承载力影响显著,配筋UHPC面层抗震加固效果相对更优。

    2022年24期 v.52;No.588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805 ]
  • 混凝土柱局部分拆支顶置换加固技术研究

    梁冬;吴杰春;张八秀;王烨璐;曾树森;

    针对多高层混凝土结构仅下部框架柱局部混凝土强度明显低于设计要求,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的情况,提出可利用局部分拆混凝土柱且用钢管混凝土柱支顶方法进行置换加固。对几种典型加固方案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所提出的加固方法可避免上部质量合格的结构被连带拆除重建,同时具有降低加固成本、缩短工期以及对原结构影响较小等优势。结合某加固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此加固方法施工流程,即按顺序分部凿除缺陷混凝土,并用钢管混凝土柱内置在凿除处进行支顶;施工过程中内力分析计算结果证明了该加固方法可以满足上部轴力传递要求。最后采用ABAQUS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与钢管应力均小于其设计值,加固后结构是安全的。

    2022年24期 v.52;No.588 82-87+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49 ]
  • 基于静力特性的RC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沈磊;

    现有RC梁结构静力损伤识别方法存在获取信息量少、误差容许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其难以准确反映结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静力特性的RC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根据应变差值理论公式和小波变换理论,基于梁的静力特性建立RC梁的损伤定位和损伤程度定量的识别方法。然后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模型,利用有限元单元刚度下降模拟梁结构损伤,并基于损伤位置的敏感度对方法进行修正。最后开展了1根未损伤梁和4根预损伤梁的静力试验,对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损伤指标值在损伤位置处产生峰值,且其值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该损伤识别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识别损伤出现的位置,而且能够得到与实际相符的损伤程度识别结果。

    2022年24期 v.52;No.588 88-9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17 ]
  • 钢板增强小跨高比胶合木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邹艳花;陈伯望;刘陈诚;

    为研究钢板及钢板粘贴方式对小跨高比胶合木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对3组9根试件进行了弯曲试验研究,其中包括未加固、底部钢板增强及两侧钢板增强小跨高比胶合木梁。试验结果表明:3组试件的破坏形式均为顺纹剪切脆性破坏,且受弯破坏过程中,受压区高度增大,中性轴位置均略有下移;与未加固小跨高比胶合木梁相比,底部钢板增强对其极限承载力及变形影响不大,而梁两侧钢板增强则能有效提高其极限承载力及变形能力。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的延性系数计算方法,并计算了3组试件的延性系数及抗弯刚度。结果表明:与未加固小跨高比胶合木梁相比,底部钢板增强对其延性影响不大,但其抗弯刚度均值提高了13.8%;梁两侧钢板增强则对其抗弯刚度影响不大,但其延性系数均值提高了19.3%。

    2022年24期 v.52;No.588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91 ]

地基与基础

  • 可调控正负压刚性桩复合地基关键技术研究

    黄俊光;张恒;李伟科;李磊;

    虽然利用注气增压能够提高软土地基真空排水固结效果,但也存在着固结周期长、固结范围有限、排水通道淤堵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在分析现有增压式真空排水固结技术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透水混凝土管桩为增压/真空排水通道的正负压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通过分析孔隙水的迁移规律,构建了新型正负压施加模式及防淤堵的滤膜孔径选择标准;并针对地层差异开发了适应多场地的桩身开孔措施及密封技术。工程实践结果证明,正负压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能够充分利用预制桩高承载力和增压式真空排水迅速的优势,克服现阶段真空排水固结技术的一系列缺陷,实现软土地基的快速高效加固。研究成果及思路可以为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处理提供技术指导和借鉴。

    2022年24期 v.52;No.588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0 ]
  • 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热点问题探讨

    党昱敬;

    以刚性桩作为竖向增强体所形成的复合地基,因其加固效果显著备受工程界青睐,已在高层建筑、市政、高铁等土木工程领域地基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现有设计计算理论在工程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的承载力提高倍数ζ的控制、桩土应力比n限值等九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经过设计实践和理论推导相互佐证,得出了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倍数ζ应控制在2.5~3.0之间、桩土应力比n限值可控制在45~60之间的初步结论,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2022年24期 v.52;No.588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458 ]
  •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抗侧向冲击性能研究

    邝梦芳;徐采薇;徐其功;曹华先;杨雪强;董鹏程;

    为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采用超高落锤冲击试验装置对4根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进行冲击试验并使用ABAQUS进行数值模拟,测得不同冲击高度下落锤的冲击速度、冲击力时程曲线及试件冲击区侧面处位移时程曲线,并获取试件的破坏形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PHC管桩动力响应及破坏形态。基于该模型的可靠性,在PHC管桩内填充C30混凝土并配置钢筋进行冲击模拟。研究表明:PHC管桩在低速冲击作用下具有较好的弹性恢复能力;当PHC管桩局部受到2次大于15km/h的冲击荷载时,将在冲击区发生局部冲切破坏;当PHC管桩受到2次累计冲击荷载时,第2次撞击较首次抗冲击性能减弱;灌芯后的PHC管桩抗冲击性能较PHC管桩增强。

    2022年24期 v.52;No.588 114-11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24 ]
  • 黄土地基微型群桩抗拔承载力及群桩效应研究

    张爱军;付红安;王佳佳;王学平;田帅;孙清;

    微型桩因其受力性能好及施工优势逐渐应用于输电线路杆塔基础,但群桩基础承载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黄土地基微型群桩现场静载试验,研究了桩数和桩间距对微型群桩抗拔承载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极限承载力分析。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桩间距、桩倾角对微型群桩抗拔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桩数、桩间距及桩倾角增加,微型群桩抗拔承载力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结合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可得黄土地基微型群桩的桩间距建议值4d,桩倾角建议值10°,群桩抗拔效应系数建议值0.80。

    2022年24期 v.52;No.588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446 ]
  • 施工顺序对大跨钢结构桩基位移影响分析

    张丽讷;梁岩;管品武;余政;

    受回填土等不平衡堆载作用的被动桩桩身在附加作用下易发生位移,对结构安全将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某大跨斜撑钢结构遗址建筑施工过程,采用MIDAS/Gen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采用m法分析施工过程中承台周围回填土抗力及预应力张拉对桩顶位移及承台扭转的影响,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上部结构施工的进行,在施加预应力和考虑回填土作用的条件下,结构的水平位移控制效果显著;早期进行周围回填土回填,承台水平扭转值小,对结构的影响小。

    2022年24期 v.52;No.588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1 ]
  • 深基坑施工对邻近桥墩变形的影响

    张鑫磊;纪展鹏;高洪梅;张盼盼;王志华;

    依托南京某深基坑工程,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研究深基坑施工对邻近桥墩变形的影响,通过对比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利用已验证的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各个施工阶段下围护结构及桥墩的变形规律,探讨了深基坑与既有桥墩距离对桥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形态与基坑开挖深度及支撑结构有关,水平变形沿深度方向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最大水平变形量为15.8mm,未超过控制值±30mm,基坑围护结构整体稳定;桥墩承台沉降量最大值为1.5mm,桥墩倾斜率为1.08‰,未超过控制值±2‰,结构安全稳定;基坑周边土体注浆加固及增大桥墩与基坑距离可有效减小桥墩的变形,桥墩变形与桥墩距基坑距离反相关。

    2022年24期 v.52;No.588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509 ]
  • 花岗岩残积土非饱和特性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

    黄俊光;范培彦;单毅;李伟科;李磊;

    降雨诱发滑坡是花岗岩残积土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为研究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在强降雨条件下的响应,在广州市黄埔区选取了一典型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开展系列研究,包括现场雨量监测、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滤纸法试验。基于监测数据与试验结果,研究风化程度对抗剪强度及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当地不同降雨工况对现场边坡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风化程度加剧花岗岩残积土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风化差异导致的有效内摩擦角变化幅度小于有效黏聚力变化幅度;风化程度差异也影响花岗岩残积土的非饱和水力特性;降雨强度与边坡安全系数的降幅呈正相关关系,而降雨历时与边坡安全系数的恢复速度呈负相关关系。该研究可为典型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相关工程的科学设计与灾变防控提供一定借鉴。

    2022年24期 v.52;No.588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705 ]

《钢结构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连载专栏

  • 《钢结构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解与应用——稳定和长细比

    周佳;童根树;李常虹;刘宜丰;陈迪;赵钦;

    钢结构的稳定问题普遍存在于钢结构设计中,凡是钢结构的受压部位,在设计时都必须认真考虑其稳定性。根据《钢结构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钢结构稳定验算的实质和注意事项,并结合钢结构稳定验算的实质,探讨了抗震构件和非抗震构件的容许长细比,给出了不同剩余抗弯能力比下的框架柱轴压比和长细比限值以及非抗震构件的容许长细比建议。最后介绍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关于钢支撑容许长细比的规定依据。

    2022年24期 v.52;No.588 144-14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10 ]

  • 体育场馆建筑的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许春燕;

    <正>现代真实建筑给予使用者的体验往往是冷峻、理性的,这源于现代建筑材料深度加工、高度结构及功能实用等特点,尤其是大型特定功能建筑(如体育馆、大卖场、音乐厅等)在材料运用上倾向于高强度、大跨度特征,这进一步削弱了使用者对建筑外在形态、内部结构及材料质感等的人文体验,或者说,仅从“大规模、功能性建筑材料维度”很难产生诗意般的情感。随着中国“后奥运时代”的开启,以及层出不穷、种类多元的国际赛事进驻国内,

    2022年24期 v.52;No.588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3 ]
  • 体育场馆设计和使用理念的应用

    何林;

    <正>体育建筑,其技术复杂、项目含金量高,体育场馆作为大型公共建筑,不仅功能复杂,更是承载着诸多社会责任和人们的精神寄托,同时体育场馆的发展能够体现出当代相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结构技术,并不断满足人们日趋攀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相比历史上的其他建筑,体育场对我们城镇形态的塑造大有帮助,还能为当地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但这些都和高质量体育场馆的委托、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指引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杰兰特·约翰和罗德·希尔德等人共同撰写了《体育场馆设计指南》一书,以反映技术知识和观赛理念等不同方面的变化,

    2022年24期 v.52;No.588 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6 ]
  • 高职思政教育对乡村振兴建筑发展探究

    黄炜;

    <正>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前高职类院校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也越来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是哪一学段的教育,思政课一直都是必不可少且无法取代的。可见,思政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高职类院校更加重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尤其对于建筑类专业来说,如能将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乡村建设中来,必将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添砖加瓦。然而,就当前高职类院校思政课程教育的现状来说,

    2022年24期 v.52;No.588 16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6 ]
  • 如何从装饰与规划中提升高职院校党建思政引导作用

    余海洋;

    <正>高职院校作为思想传播、文化交流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建设与发展必须高度关注高职院校的党建思政体系建设,发挥党建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校园装饰与规划作为高职院校软实力与文化氛围的重要体现,与高职院校的党建思政引导工作有着密切联系。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装饰与规划的探索,以合理的校园规划设计来提升高职院校党建思政的引导作用。由曹伟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最美大学:校园建筑·景观·文化》一书,以中国14所具有最美大学争议的校园为案例,从生态、

    2022年24期 v.52;No.588 164-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0 ]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的探讨与实际应用探究

    秦振伟;

    <正>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是指在建筑基底施工及使用阶段,采用现场巡视、仪器量测等方法和手段对基坑施工状况、地下水位、裂缝、深层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测斜,及其支护结构变化特征、周边环境安全状况、检测设备等实施定期或连续巡查、量测、监督以及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反馈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求较为细致,且事关人员财务安全,故对其开展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有一定要求。而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则基于各种考虑,对相关监测项目、监测时所用的方法、

    2022年24期 v.52;No.588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05 ]
  • 建筑设计计算机生成探究

    俞晓妮;

    <正>时代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学科之间互相独立到不断影响的融合过程,建筑学与计算机科学便是如此。在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理解和科学判断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设计数字技术在满足建筑设计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其广度和深度,不断更新着现有城市空间和活动组织方式。其中,计算机生成技术不仅丰富了建筑设计人员的手段,也带给其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在数字技术组合中追求创新,发掘个性化的新颖空间形态,

    2022年24期 v.52;No.588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6 ]
  • 直播带货盈利模式与建筑经济的融合路径分析

    高淑环;苏宏;

    <正>网络技术的发达使社会上的电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各大网络平台不断为电商企业带来时代红利的时期,各大电商平台逐渐将传统的销售方式转变为直播带货模式。由于这一行业属于新兴产业,现阶段很多电商企业的运营模式并不健全,缺少相应的监管机制。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商企业直播带货模块进入盈利模式,人们需要结合建筑经济展开相应的直播工作,根据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经济内容,来优化现有的直播带货流程,以此促进电商平台的稳定发展,使直播带货盈利模式拥有更完善的发展机制。

    2022年24期 v.52;No.588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894 ]
  • 公路工程设计中的质量控制探究

    刘建新;

    <正>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所影响,各行各业的运输需求逐渐开始加大。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建筑行业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公路的修建工作。在实际开展修建公路工程之前,相关设计人员需要纵观全局发展,从实用性、美观性等多个角度来创设相应的设计方案,继而有效展开整个公路工程的后续建设工作。为了避免后期在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被临时修改,现阶段,相关工作者需要适当优化建设方案,结合力学原理展开相应的设计工作,继而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尽较大可能地提高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

    2022年24期 v.52;No.588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44 ]
  • 如何有效结合视觉传达理论内容提高建筑结构美感

    李平;

    <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为建筑行业发展提注入了持久动力,相关领域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何使建筑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脱颖而出,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兼具时尚气息、传递时代美感,成为重点研究内容。《建筑结构荷载设计手册》便是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由十大章、四十小节构成,从基本概念解读出发,按照理论学习、设计探索、应用思考的顺序由浅入深,对如何从设计层面出满足布局要求、实现结构功能,有效利用资源进行了全面阐述。成熟理念的归纳、经典布局的分析、计算方式的总结,较大降低了书籍的阅读难度,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3 ]
  • 影视动画中传统建筑元素的表达

    王苗苗;

    <正>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在历经了无数次社会变革和时代沉浮以后,依旧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其中传统建筑作为集大成者,在时代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与之相适应,在影视动画、艺术设计以及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是在影视动画中,人们可以轻松感受到休闲娱乐文化生活中传统建筑元素的魅力所在,由朱力所著的《中式建筑场景设计与绘制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一书,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影视动画相结合,让读者逐步了解到影视动画、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9 ]
  • 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发展探究

    李艳霞;

    <正>在社会历史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建筑业的交集之处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促进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关设计人员在制定房屋设计方案时,可以适当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整个设计方案所依据的文化背景,以此提升整个设计方案的档次,使其更加富有东方文化底蕴。采用这种方式来完善传统文化的现有传播策略,是未来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筑设计的材料策略》一书主要讲述了该行业从业人员在展开相应的房屋建造工作时,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5 ]
  • 校园建筑文化元素在高教管理中的应用

    高金星;

    <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现阶段教育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多高校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整个教育体系的知名度,除了在课堂授课环节倾注更多资源之外,也逐渐重视高校管理工作是否顺利开展。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够被更好地完成,有关管理人员逐渐开始优化现有管理方式,将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到该项工作中,以此为求学者提供更加具有层次感的校园活动参与过程,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目标。《建筑与文化人类学》一书主要讲述了建筑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时代的发展背景为参照标准,分别为读者阐述了该行业文化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7 ]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抗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谢狄敏;

    <正>为了有效解决部分地区的住房问题,建筑行业逐渐开始加快发展速度,为多个房屋建造过程倾注更多的人力、物力,以此加快施工速度,并有效提高房屋的稳固性以及抗震性。为进一步缩短整个工期的时长,很多施工队逐渐以装配式建造方式完成房屋内部砼结构的建造工作,并将其运输至房屋建造地址,以连接的方式将预制结构进行有效安装,以此完成部分建造计划,缩短施工周期的同时又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系统,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效果。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7 ]
  • 资金管控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和措施

    董宁;

    <正>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逐渐有所提升,该行业各个企业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使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确保资金往来账目没有风险,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进行系统地管控,避免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产生资金隐患。为有效达成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地改革,革新现阶段运行的财务管理体系,继而提升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效率,使其能够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3 ]
  • 工程方法论的建筑工程设计

    李林;

    <正>建筑是国民维持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条件,但质量良好、结构安全可靠且外观设计合理的建筑只有通过合理的设计方可实现,因此对建筑工程设计进行研究,探讨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增强建筑质量便成为现今社会建筑工程领域较为关注的问题。建筑工程设计是一项内涵十分丰富的工作,从方案的提出与设计、施工图的设计再到施工方案的设计,都有着系统化的程序设定。现如今,人们关于工程设计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即工程方法论,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7 ]
  • 基于VR技术的邮轮舱室空间布局优化

    李震;骆晓萌;郑菊艳;

    <正>空间设计是一个较为熟悉且至关重要的问题,室内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可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但邮轮舱室的布局设计却较为复杂的问题,现今国内外关于邮轮船舱室空间布局的研究仍较少。为此,设计师将VR技术应用于其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交互仿真系统对船舱室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使其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由罗伯托·J.伦格尔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室内空间布局与尺度设计》一书,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探讨不同建筑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如何满足人的使用需求,本文便参考本书探究基于邮轮舱室的空间布局问题。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75 ]
  • 建筑企业行政管理精细化思考

    刘颖;

    <正>建筑企业是经济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GDP增长的重要主体。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筑类企业应不断创新,确保建筑物质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建筑企业的创新发展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实现行政管理的精细化发展,为企业谋求更长远的利益。《建筑企业管理学》是由王丹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57 ]
  • 建筑与音乐的关系和共通特征分析

    吴佳男;舒柏钧;

    <正>建筑和音乐都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出的艺术形式,虽然建筑侧重于空间,音乐侧重于时间,但二者具有一定联系和共通特征,诸多伟大的建筑都蕴含音乐的色调,音乐艺术可为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二者呈现相互融合、借鉴的关系。由尚涛、丁倩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与音乐》一书,聚焦音乐和建筑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便于读者深层次理解与认知这两种有共同性的艺术,可为分析建筑与音乐的关系和共通特征提供重要参考。

    2022年24期 v.52;No.588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3 ]
  • 以和林格尔东汉墓为例分析壁画中的建筑图像

    王媛;

    <正>壁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凭借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传统文化特色受到广泛关注。壁画内容充分展现出时代地区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而且壁画的形制方法、绘制特色与建筑工程息息相关,一方面,古墓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工程,其建造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建筑物的布局划分与图像艺术的呈现;另一方面,壁画是古墓建筑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由崔雪冬编著、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9 ]
  • 建筑装饰视域下汉画像石艺术赏析

    兀郁文;陈伟;

    <正>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呈现出迥然各异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其中,汉画像砖石作为丧葬建筑的建筑构件,因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是汉代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象征与载体。汉画像砖石图像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代政治制度、社会关系、道德观念、精神信仰以及艺术审美,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汉代历史、风俗、思想、建筑形制等的重要资料。其图像随形而设,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2 ]
  •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内在关系

    郑昱;

    <正>符号化的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简明、清晰、准确的组合,能够在表达地域特征中发挥鲜明的标识作用,助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供给和地域文化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结合却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因为地域文化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地域文化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其虽然受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却在实践中被赋予愈来愈厚重的“人化”的特征。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79 ]
  • “童梦乐园”景观空间设计

    白利;

    <正>~~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0 ]
  • “阡末”空间设计

    任家宣;

    <正>~~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 ]
  • 公园景观空间设计

    熊译琳;

    <正>~~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6 ]
  • 禅意(治愈系酒店客房设计)

    牟彪;徐鑫;

    <正>~~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9 ]
  • 静雅(中式书吧设计)

    梁燕敏;仵晨;

    <正>~~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0 ]
  • 云逸(新中式客厅设计)

    赵珏;陈勇勇;

    <正>~~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0 ]
  • 清韵(新中式客厅设计)

    邓子航;

    <正>~~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 ]
  • 历史文化街区绿地空间景观优化设计实践

    赵君;

    <正>工程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武康路交界区,是某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单位附属绿地,占地约为5560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约为1900平方米,需进行景观优化设计。研究院内有保留的一幢优秀历史建筑,曾经是英国著名会计师的别墅。英国会计师非常喜欢在业余时间旅行,当时还撰写过《上海鸟类》的著作。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25 ]
  • 平面设计教育化视角下的建筑立面体现与运用

    张彩红;

    <正>平面设计教育是现代设计中比较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基础化的教育,平面设计教育是锻炼人在平面构成中的思维反应,从实物到抽象化的表达都需要平面设计的空间构成。同样建筑立面的设计也是基于平面设计的逻辑之上进行空间以及式样的重构,通过建筑体块之间的叠合变化,点线面之间的组合重构形成建筑的整体外立面设计。平面设计教育化思维贯穿其中同时也反映在建筑形体的生成之中。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8 ]
  • 现代空间的诗意化表达在设计中的运用

    汪艳;

    <正>诗意化是一种心境的含义,在以前的概念体系中经常不出现在空间的表达中,而随着快节奏化的发展,人们似乎遗忘了一种休憩且自然的生活状态,而在这诗意化环境中,能够让人感觉到身心放松。因此在现代的建筑空间以及环境中,比较注重一种纯粹且自然的营造空间方式,通过景观,建筑,构筑物等相互结合的方式共同塑造着现代化诗意的空间场所,同时也能让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感受到美学的文化氛围以及诗歌化的空间场所。

    2022年24期 v.52;No.588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4 ]
  • 基于Photoshop辅助模式下的室内空间可视化设计

    田飞;

    <正>在现代的室内可视化空间设计中,计算机以及软件对设计也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软件让室内空间显得具有图像以及符号化,同时又能根据设计者的需求进行空间的图像化展示。其中photoshop是比较常用的图像软件,广泛运用在室内可视化后期设计中,同时利用其强大的后期修饰功能能够让整体的画面显现的比较真实,对室内空间的设计以及式样也具有较好的设计指导作用。因此基于ps的后期图像化处理能够较好的辅助室内空间的可视化设计与运用。

    2022年24期 v.52;No.588 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2 ]
  • 建筑环境中家居产品设计的创新理念探讨

    郭曼;

    <正>家居产品是建筑环境以及室内中比较重要的装饰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在现代追求生活以及品质的前提下,对室内的家居产品设计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仅追求产品的功能同时也要与整体的室内环境以及空间充分融合在一起,兼顾功能与审美化的双重目的。因此在现代建筑家居产品中设计的维度拓展的更宽,将传统的家居产品形式进行创新化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生活的所需。

    2022年24期 v.52;No.588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0 ]
  • 艺术性与文化渗透性主导下的音乐空间设计

    刘静宜;

    <正>音乐空间是一种充满典雅与艺术化气息的场所,在音乐场所中观众不仅可以听到悦耳的音乐,同时还能感受到场所文化的气息,这种艺术与文化渗透主导下的空间在其形态以及室内的立面式样设计上采用别致化的手法进行打造。在室内的装饰以及家具的布置上都体现出艺术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并且与整体的音乐室内相互融合在一起。让文化艺术与音乐相互结合,并且也充分表达出场所的文化美学魅力。

    2022年24期 v.52;No.588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7 ]
  • 生态旅游区室内装饰设计运用体现

    吴军;

    <正>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再是吃饱穿暖,而是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需求也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这么简单,在满足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功能之外,室内装饰也应该符合人们的审美,富有一定艺术性是现代人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更高要求,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使得室内装饰设计中情感的体现极其重要,其中,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与体现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生态旅游区内建筑室内装饰设计进行多元化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品质的追求,更能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全面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传统艺术的风格的同时,更是赋予现代建筑设计传统的文化艺术氛围,

    2022年24期 v.52;No.588 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3 ]
  • 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中BIM技术的应用设计

    郭默然;

    <正>整体式混凝土建筑又被称为“PC”建筑,是一种工业化建筑形式。对于整体式混凝土建筑物,BIM技术的应用设计整体思路为:前期针对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在BIM协同平台进行平行的协同设计分析,确保信息同步,拒绝各个子项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针对整体式建筑结构设计拆分构件与深化设计的实际需求,BIM技术的应用目标为设计出一个与项目需求相适应的预制构件库,继而达到结构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以及可视化,凸显整体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优势。BIM技术的应用设计包括设定预制构件库——BIM模型建立——优化与完善三个步骤。

    2022年24期 v.52;No.588 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59 ]
  • 虚拟现实技术在旧城居住区更新改造中的运用

    何理;

    <正>虚拟现实技术它是指利用计算机或者其新的传感器创造出的一种人机交互手段,其中虚拟技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图像学技术以及仿真学技术,在多维空间上创造出虚拟现实的图像化。同时运用图像化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虚拟信息环境,并且与环境进行相应的交互。在国内的土木工程管理以及城市更新中均会用到虚拟现实技术,让城市更新具有科学性,精确性,并且更好的指导旧城居住更新中的改造与设计。

    2022年24期 v.52;No.588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23 ]
  • 大跨度穹顶钢结构整体提升施工技术

    王松景;黄程阳;周忠隆;刘锦涛;王斌;

    <正>穹顶结构因其外观有独特的美感,在室内抬头看时有丰富的造型,具有可观性,故而在建筑设计中,经常会用到穹顶结构。尤其是近些年,在不断创新的场景设计中,特别是商业建筑对室内游逛感觉的感官设计非常重视,室外环境移植室内的需求增多。精致的穹顶造型,通过固定装置连为整体,可抵御气候侵袭,人性化设计充分地体现、诠释出对于消费者浓厚的人情味,且形式变化多样,可以形成令人惊艳的空间感,这些正好满足创新场景需要。所以穹顶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跨度也越来越大,形状也更加复杂多样,这对施工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解决系列关键技术。

    2022年24期 v.52;No.588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36 ]
  • 下载本期数据